香港大學生以自銬手鐐表達抗議送中條例。(湯森路透)
柯文哲接受中共官方色彩濃厚的中評社專訪,以相當長的篇幅闡述他心目中的兩岸政策,其重點如下:一、兩岸事務不是外交關係、不是國際關係,而是一個有專屬定位的兩岸關係,台灣要依法行政、依法治「國」,就是遵守目前的憲政體制;二、蔡執政後兩岸關係的惡化是從2016年十月的雙十文告開始,隨後所謂的滑坡效應,變成現在的僵局;美中貿易裡蔡英文很明顯偏向美國,只押一邊以後,台灣失去了兩強之間遊走的空間。
三、對立仇恨是不好的,兩岸之間要有「五個互相」,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尤其是要互相諒解彼此面對的政治現實;他還盛讚習近平說「尊重台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就是一種互相諒解的態度,雙方有交流就會有善意,善意可以促進更多交流。
眾所皆知,柯文哲不喜歡、甚至有點看不起馬英九,不過,他的這篇兩岸論述除了沒說九二共識外,通篇說法與馬英九幾無二致。事實上,柯文哲也並非否定九二共識,他的專訪裡也說道,九二共識很麻煩,因為已經被標籤化了,很多人聽到九二共識就好像過敏,就情緒不高興,最後變成為反對而反對,應該要提出一些雙方都可以接受新的說法,來處理未來的兩岸關係。
所以,要說柯文哲在兩岸政策上是馬英九第二,或說這是「柯文哲的新馬英九路線」一點也不為過。只是,柯文哲為何在此刻重拾「馬英九路線」?兩岸之間能否有九二共識以外別的「通關密語」?現在再走馬英九路線可行嗎?
在柯文哲通篇的兩岸論述裡,「善意」是他的一大關鍵字,「心存善念,盡力而為」、「你總是要表達一個善意,營造一個友善的環境,才能透過交流的方式,才能夠正面循環、累積彼此的互信。 」不過「善意」是一種極其主觀的認定,同樣的一句話,由不同的人講,就會有截然不同的解讀與政治效應。
例如,柯文哲說台灣應該遵守目前的憲政體制處理兩岸關係,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而是一種特殊定位關係。這說法其實明見於蔡英文三年前的就職演說裡,當時她不僅主張依《憲法》定位兩岸關係,還加碼要以《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關係。此語一出,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所長周志懷盛讚蔡的演說具有彈性,為兩岸破冰創造了條件。沒想到當天才過了幾個小時,國台辦隨即改口稱蔡英文的演說是「未完成的答卷」,中斷兩岸官方交流迄今。
蔡英文520就職演說的說法不夠「善意」嗎?當然有,事實上,這與當年二月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宣稱台灣新執政者必須遵守「自己的憲法」有前後呼應之用。中共沒依先前的「默契」對蔡英文的「憲法」說放行,目的之一在於削弱甫就職的蔡英文領導威信,目的之二在於牽制藍綠兩黨的兩岸路線;當民進黨的蔡英文必須說出「兩岸同屬一中」才有機會恢復兩岸交流,那國民黨必須交出什麼才可能有糖吃?
差別對待、和戰兩手、分而治之,一向是中共典型的統戰手法。國民黨之所以能拿著「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暢行兩岸,是因為有個只談《台灣前途決議文》,不太愛講中華民國的民進黨站在它的左手邊;而當民進黨都開始保衛中華民國憲法時,國民黨在共產黨面前,也就只能有一中,不再有各表。所以,柯文哲指稱蔡英文「對大陸強硬當作強心劑」當然是得了便宜又賣乖;事實上,沒有蔡英文守住台灣主權的「強硬」,共產黨哪會讓你柯文哲有拿著「兩岸一家親」遊走兩岸的空間?
都知道老共在玩統戰,但台灣的政治人物還是拼命跟著打高空,有的說要「發大財」,有的說要「台灣獲利、美國達標、中國轉型成功」,有的說「善意相向,終能化解僵局」。美麗詞藻總不嫌多,問題只在於台灣的底線是什麼?中華民國有主權嗎?我們可以只為了交流,不明言自己主權只說「不排斥統一」(馬英九的新三不)嗎?不尋求台灣內部的共識,卻與對岸眉來眼去,回頭再罵自己的政府「挑起兩岸對立」,這行徑與巨商權貴尋租中國何異。
就在柯文哲長篇大論他的「馬英九兩岸路線」之際,香港昨天有史無前例、超過50萬人參加「反送中條例大遊行」。香港從原本高度自治、司法獨立的社會,到現在司法被入侵、言論被箝制、參政被剝奪;從原本承諾的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到現在透過送中條例,變成一國一制、二十年就變,正是柯文哲口中的滑坡效應。台灣也正在「滑坡」,但你以為這些口沫橫飛宣稱「民主不能當飯吃」,還要讓你發大財的政客會滑到哪裡去?香港的教訓還不夠深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