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勞工基本權益逐漸受到重視下,藉由壓低受雇員工成本或引進外勞的生產方式已不被社會所接受。(湯森路透)
隨著下屆總統大選到來,改善台灣經濟結構與如何解決年輕人的低薪問題,又成為政黨間與政黨內總統參選人討論焦點。但經濟結構轉型以及廠商技術優化和勞動要素的薪資息息相關,因此,若沒有整體的經濟戰略,不僅產業結構無法升級,勞動的薪資也難以提升。
事實上,廠商的投資與勞動市場的就業一直是各國政府關心的焦點。以目前新南向政策的重點國家印度為例,印度總理Narendra Modi在其第二任任期開始即欲成立兩個委員會,希望達到刺激外人直接投資、降低失業率與增加婦女勞動參與率的目標。然而,上述的問題並不會有特效藥,需要透過政府、廠商與勞動受雇者的合作才可以達成。
在促進投資方面,以目前台灣的現況為例,除了微軟、GOOGLE、亞馬遜等美國科技大廠已決定到台灣設立研發中心外,許多台灣廠商也為了因應美中貿易衝突升高,積極將生產由中國移回台灣或其他東南亞與南亞國家。根據經濟部的統計,在台商回台投資方面,已有三千多億的資金回台灣進行實質投資。不管是外商設立研發中心或台商回台進行實體投資,台灣的受雇勞工都會增加,更重要的是,上述不同類型的投資均可以帶來勞動所得的增加,唯有所得提高,民間消費與內需才有增加的可能。因此,未來驅動民間投資的力量,必然可以帶動薪資與消費的成長。
就低薪的問題而言,這與產業結構有相當大的關聯。廠商的利潤等於總收益與總生產成本的差額,特別是對倚賴蘋果供應鏈的台灣電子大廠而言,其生產收益決定於下游品牌廠商,因此,如何降低生產成本與改善生產效率就成為台灣電子大廠增加利潤的主要方向了。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降低生產成本或改善生產效率,對於勞動工資多會帶來負向的影響。這也是為何在討論基本工資的議題時,勞資雙方往往會有許多激烈交鋒的原因。此外,由於工資的提高,也使得許多廠商為了提高生產效率或降低對勞工的倚賴,紛紛推出自動化或電子化的服務來替代,此部分從許多日本餐飲業與台灣日益增加的電腦點餐機制即可窺知一二。
然而,在勞工基本權益逐漸受到重視的當下,藉由壓低受雇員工成本或引進外勞的生產方式已不被社會所接受,同時,這樣的生產方式也無助於台灣的就業與消費。特別是在民生物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基本工資的提高已無法避免。若廠商欲提高利潤,唯有創新而以。
雖然,廠商投入創新的過程將面臨許多風險,但是,若無法創新,則廠商將對生產成本的變化日益敏感且僅仍賺取微薄的利潤。換句話說,無法或不願意進行產業升級的廠商的未來將面對巨大的挑戰。
以印度為例,從金磚四國被提出以來,印度在國際上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特別是其豐沛的勞動資源,是許多投資機構看好其必將崛起的原因。但是,一個國家的工資高低也部分反映該國的員工生產力,若一國的勞動生產力無法增加,該國工資成長的空間也將受到限制。受雇勞動的生產力同時受到勞動本身的能力與廠商在實體資本與人力資本支出的影響,換言之,若勞工能力不佳或廠商不願意對資本設備或人力資本增加投資,勞工的生產力將無法增加,薪資也不可能會有巨大的變化,因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就上述討論而言,政府一方面透過對於五加二產業的投入來讓產業升級,帶動較高薪資的就業,二方面則是藉由微幅提高基本工資改善基層勞工的就業,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加速產業轉型與改善低薪的社會現象。
當然,轉型與提高基本薪資的過程中,必然有許多無法升級的廠商將面臨是否退場的選擇。一般而言,競爭力愈低的廠商多對於基本工資的變動愈敏感,因此,政府提高基本工資的幅度也必須考量廠商普遍的承受程度,讓沒有競爭力的廠商逐步退出市場,一來可以降低對就業的衝擊,二來可以改善市場資源的配置效率。
優化產業結構與改善低薪的結構是政府目前已在進行的政策,如果短期就可以見到政府的施政成效,就不會是歷任台灣政府與各國政府的棘手問題了。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