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進黨內,愈有心向上層樓,就愈受到「派系」左右。(攝影:葉信菉)
關乎民進黨權力核心變化的全代會17日結束。過程相當傳統地演出了派系角力,該黨拉幫結派、山頭林立歷史由來已久,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可提,但多數民眾對這一類民進黨的家務事無從置喙,也不太感興趣,偏偏這套遊戲規則,卻可能直接影響了這個國家許多重要權力位置。
派系政治存續至今,長期以來都避免不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有志於公共事務,且和該黨理念相近的人,未必能因為本身條件優異,就在這個政黨內部得到發揮機會。初期這個黨總是廣納奇才,不是敵人,都可以是朋友,一旦觸及其權力核心,例如想從全代會選舉中脫穎而出,或是有意投身選舉,就又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在其黨內,愈有心向上層樓,就愈受到「派系」左右。很多時候,你甚至不可能和所有黨內同志都當朋友。你必須向派系靠攏、向山頭交心,導向某一方的勢力,向他們輸誠,而後回過頭來,他們也會以你實際行動,檢測你對派系的忠心。
自我標誌派系色彩,有些時候,便成了換取個人政治空間的權宜之計。直到你確立了胸前的名牌,往後要選議員、選縣長、選市長、選立委,你的派系自然會為你擺平路障,甚至還會提供資源,假若自以為可以在黨內和眾人等距交往,長期保持「妾身未明」,你反而會成為所有派系潛在的敵人。縱然台灣公職選舉的內容,一直有意朝更文明進步的方向發展,但此黨內在的舉才機制,卻仍舊是上世紀的產物。
幾年下來,民進黨檯面上人物,儘管彼此職銜略有更動,多半還是老面孔,老面孔其實不是問題,問題在他們多數還是以制式的派系規則來留住自己。勞心於外部的政黨競爭,他們其實還要花很大的力氣,在黨內鞏固權力基礎。就算有朝一日離開派系系統,重獲自由,下一步卻很可能不知道該怎麼繼續於政壇上奮鬥。
每個政黨有每個政黨的歷史背景,民進黨的派系政治就是其一。外國的月亮未必都比較圓,不見得每件事都得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只是,號稱台灣最大的土生土長本土政黨,難道不會想為這塊土地,建構一套更健康、更前瞻的政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