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明觀點:高教機真的一定要國造嗎?

朱明 2016年10月29日 07:00:00
在資源有限,究竟是要花大成本來維持高教機的自製率?還是朝國際合作,獲得技術並進入高教機主流產業市場的供應鏈?值得政府高層再想一想。(翻攝自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在資源有限,究竟是要花大成本來維持高教機的自製率?還是朝國際合作,獲得技術並進入高教機主流產業市場的供應鏈?值得政府高層再想一想。(翻攝自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蔡英文總統將「國防產業」列為5大創新產業之一,其中高教機潛艦國造是重要核心,國防部在今年6月成立「國防產業發展小組」,納編業管聯參、陸海空司令部、國防大學及中科院等單位,而空、海軍也分別成立國機國造、國艦國造專案管制室;而空軍高教機似乎以漢翔公司的XT-5高教機為首選,但看看國外準備參與美國空軍高教機競標的各廠商,莫不採跨國合作來降低研發成本,反觀我們卻要號稱自研自製,但大家都知道發動機技術還是要靠美方,所以如何與世界高教機主流接軌,更是國機國造政策須靜下心來思考的一個方向。

 

丁肇中博士主持的AMS(反物質搜尋磁譜儀)計畫,讓中科院首次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合作為例,中科院承製國際聯合太空站上太空電腦優異的品質,且價格降低三分之一,不但深獲NASA讚許,同時中科院與NASA退休的工程師成立的公司合作,成功把該型太空電腦打入NASA的供應鏈,藉著NASA將中科院生產的太空電腦列入所需規格裝備後,該型太空電腦已成為世界性的規格,包括NASA與歐洲太空中心等單位都在使用。

 

就因為有了這項成績,因此NASA在規劃探勘月球資源的計劃中,台灣就成為NASA考慮合作的對象之一,負責與NASA聯繫的中研院李世昌院士,原先是找科技部合作,希望透過產業合作方式參與並學習技術,但科技部以計劃太過龐大,我國科研經費有限而不積極,最後李世昌院士還是與中科院合作,由於NASA對中科院太空電腦的肯定,便再次邀請中科院參與計劃。

 

李世昌院士向記者表示,雖然中科院只是打造放置探月登陸車的載具平台,但是已要求參與有關地面控制站與太空站、探月登陸車三方之間遙測的部分技術,若能獲得研製或供應太空通訊所需的部分技術與零組,說不定這有可能成為台灣下一個產業的藍海。

 

在中國傾全國之力,發展太空科技,部分太空科技已超越美國,李世昌院士曾建議NASA,在美方經費無法滿足計劃所需時,NASA必須與日、韓和台灣等國家攜手,分攤各項研發與技術費用,才能保持在太空競賽上的優勢,而參與研發的國家,也能藉此提升並運用太空技術於產業,各國都可同蒙其利。反觀我國也可藉此合作,以有限資源參與其中獲得技術,若成功研製裝備進入全球太空產業的供應鏈,更是百利而無一害。

 

再以漢翔公司為例,雖然有生產空軍IDF戰機的技術,但畢竟只有空軍的市場,今天能讓漢翔公司持續成長並上市股票,還是投資在航空複合材料的生產,並成功打入航空市場的生產複合材料供應鏈,讓世界各飛機製造商向漢翔下訂單,才是漢翔公司獲利的主因。

 

因此空軍高教機是否真得一定要「國機國造」,還是「國機國際合造」?「國機組造」?有非常多的合作方式,在資源有限,究竟是要花大成本來維持高教機的自製率?還是朝國際合作,獲得技術並進入高教機主流產業市場的供應鏈?值得政府高層再想一想,什麼才是我國需要的國防產業。

 

※作者為本報資深記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