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式恢復商業捕鯨行動後,1日捕獲首頭小鬚鯨。(湯森路透)
日本自1986年來禁止商業捕鯨超過30年,但捕鯨的行為無真正停止,更在2018年9月要求恢復商業捕鯨遭拒後,日本6月30日正式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 IWC),並於1日重啟商業捕鯨活動,引起國際社會及動保團體批評聲浪。儘管如此,5艘捕鯨船1日依然從北海道釧路出海,在下午捕回2頭灰色小鬚鯨。
日本水產廳官員諸貫秀樹(Hideki Moronuki)日錢表示,日本將在「日本領海及專屬經濟區(EEZ)」進行商業捕鯨作業。日本預計將狩獵小鬚鯨(minke)、貝氏喙鯨(Bryde)、北鬚鯨(sei whales),其中北鬚鯨被列為瀕危物種。
外電報導指出,恢復商業獵捕後,官方定下年度227頭鯨魚的許可,包含52隻小鬚鯨、150隻貝氏喙鯨和25隻北鬚鯨。事實上,2018年日本就以「科學研究」為由,在全球海域獵捕多達333頭各種類鯨魚,引起國際環保團體高度撻伐。
Today Japanese whaling vessels set sail to hunt whales commercially for the first time in more than three decades https://t.co/JL6uiNBr35
— The Economist (@TheEconomist) 2019年7月1日
《衛報》報導,日本鮎川(Ayukawa)的捕鯨歷史可追溯至20世紀初,當地漁民表示,「這裡的人們長時間獵捕鯨魚,認為日本離開IWC再正常不過」,官員更認為,重啟商業捕鯨可以振興鮎川經濟,「我們希望遊客到此吃鯨肉、消費,幫助我們從災難中(311海嘯)恢復」。
《日經中文網》報導,退出IWC的決定,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和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發揮關鍵作用。二階俊博的選區包含盛行捕鯨的和歌山縣太地町,安倍的家鄉山口縣下關市也以「近代捕鯨發祥地」而聞名。
國際人道協會(Humane Society International)會長布洛克(Kitty Block)則指出,捕鯨產業已近日暮,鯨肉的需求急遽下降,「日本退出IWC,以及不顧國際法進行商業捕鯨的野心,是背叛、倒行逆施,且短視近利的行為」,希望在日本大阪參與G20峰會的各國領導人不應對此視而不見。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近年來捕鯨產業不斷萎縮,相關業者人數也僅有300人。1960年代,鯨魚是日本最大的肉類來源,其消費量可達20萬噸,如今日本國內的消費卻驟減是5000噸不到。
日本捕鯨協會會長山村和夫表示:「過去30年,各類食材進入日本,有很多種吃的選擇。現在已不是大量出產鯨魚肉,就能賺錢的時代了。」
在過去由於鯨魚遭過度捕撈,一度瀕臨滅絕,因此在1986年IWC通過《禁止捕鯨公約》,全面禁止商業捕鯨。對此一決議,日本、挪威、南韓、冰島、巴西、中國、蘇聯(俄羅斯)等國都投下反對票;其中加拿大更因不願受限制早已退出IWC。
因科學研究、原住民的捕鯨行為不受公約所限制,日本以此為由每年狩獵200至1200頭鯨魚,最終鯨魚往往被作為肉品出售。
儘管曾有來自挪威的遊說團體曾表示,鯨魚的碳足跡低於豬、牛、雞等牲畜,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 Peace)則指出,更重要的是物種的存活,此將影響整個海洋及食物鏈,進而影響到人類。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國際法教授羅斯威爾(Donald Rothwell)指出,在基線以外十二海浬之海域(領海範圍),日本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
若在專屬經濟區及公海捕鯨,會受到《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約束,然而,「即使有針對日本的裁決或禁令,也沒有執行它的機制」。
除過去以科學研究之名行捕鯨之實的日本外,來自北歐的挪威及冰島早就不顧商業捕鯨禁令,丹麥的法羅群島更會在每年夏季都會舉辦擁有數百年歷史的「獵鯨季」(grindadráp),每每導致喪命鯨魚血染海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