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反送中的大遊行一度出現了好幾面中華民國台灣的國旗,正是因為它象徵華人也值得民主憲政的生活,成為香港人「民主的燈塔」。(湯森路透)
被視為民進黨新潮流系「永遠的總幹事」利錦祥日前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談到他為何會在30多年前放下自己穩當的書店生意,投入當時的黨外運動時說道,1980年發生的林宅血案對他衝擊甚大,當天他與好友洪醒夫兩個人哭著講電話,就知道自己的生命不同了,「我跟上帝講,除了開書店外,我要與國民黨對抗到底!」沒想到兩年後洪醒夫因車禍過世,他認為神賦予他要活出兩個生命的承載重量,「我跟我太太說,書店交給妳,我要去『博國旗』了!」
「搏國旗」是當年黨外運動人士的口頭禪,國旗代表國家,「搏國旗」是要「換國旗」,意思是要換一個國家,因為,當時的「黨外運動」、「民主運動」及「反體制運動」是結合在一起的,這無可免地成為戒嚴時期多數黨外運動人士的信念。這種想推翻政權的緊張態勢一直到解嚴後,以及黨外及民進黨核心人士逐步投身公職選舉後才舒緩。現下,在民進黨的聚會與公職之間,已經不再有說要「搏國旗」;但弔詭的是,過去20年,卻有越來越多的國民黨人高舉「中華民國快被消滅」的大纛,包括韓國瑜與郭台銘都拿國旗出來號召選民,換成他們在「搏國旗」。
「搏國旗」很好用,因為這是危機動員,是一種在最短時間內最快找出支持者的方法;但「搏國旗」也有危險性,因為國旗只對外代表國家,對內時,國旗不可以排他、不可以黨用,否則,就變成用國旗找敵人,就算原本對這面國旗有善意的人,也可能因為選舉的黨派之別而疏離或排斥這面國旗。
民主國家裡很少看到選舉造勢場上滿場揮舞的國旗,唯一的例外是極右派政黨會高舉國旗反對難民與移民。去年八月,德國東部城市肯尼茨(Chemnitz)一名男子據傳遭敘利亞人及伊拉克人持刀殺害後,引發當地數以千計的極右派人士上街示威,他們高舉國旗大喊「我們是人民」,使用納粹時代使用的詞彙要「保衛歐洲」,甚至追捕所有「看起來不像德國人的人」,類似的場合無一不以流血衝突收場。
所以,用國旗來選舉不是好事,因為這代表這個國家存在著嚴重的認同問題,有「非我族類的存在」,所以必須用國旗來號召選民的「愛國心」來抵抗敵人。不管台灣社會是否存在真正的認同分裂,當國旗成為選舉場上辨別敵我的象徵時,原本沒有分裂的社會也就分裂了。這幾天所謂「台灣總統」或「中華民國總統」的無謂辯論也就因此而來,這樣的事縱使辯到天荒地老都不會有對錯輸贏,卻只有政客能得利。
國旗只是個圖騰,它要長出意義,關鍵在於它承載什麼?如果它承載的是這塊土地的人民對民主自由的想像,這面國旗自然明豔動人、可長可久;但如果它只是意味著「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民族大義,這面國旗也就隨時可能被棄如敝、淪落潦倒。香港反送中的大遊行一度出現了好幾面中華民國台灣的國旗,正是因為它象徵華人也值得民主憲政的生活,台灣成為香港人「民主的燈塔」。
真正愛國旗的人只會想盡辦法擴大它所承載的意義與認同,絕不會拿這面旗子在選舉時打民主內戰。所以台灣必須走出「搏國旗」的選舉,不只因為這攸關民主政治的品質,也因為身旁有強大的敵國外患時不時想吞噬我們的生活方式,根本沒有任何分裂的本錢。任何想選總統的人如果沒有這樣的認知,就不是個夠格的總統參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