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院正式通知國會,批准出售共108輛M1A2T戰車與其相關附屬設備。(湯森路透)
已經爭議多年的M1主力戰車採購案,終於在美國國務院正式通知國會,批准出售共108輛M1A2T戰車與其相關附屬設備後,塵埃落定。同時這筆軍售比較引人注目的部份,還包括另外250枚的FIM-92肩射型刺針飛彈。台灣陸軍過去想要購買M1主力戰車屢屢遭到質疑的關鍵,主要在於台灣的防禦作戰中,陸軍與敵方的登陸部隊接戰時,很可能已經失去空優,因此大型笨重的主力戰車將成為敵方戰機與武裝攻擊直升機獵殺的目標。其次是台灣的道路與橋樑是否能承受這款重達62噸的大型戰車也不無疑問,因此在這次採購案中一併購買了HET重型裝備運輸車、與能拖救這款戰車的M88A2裝甲救濟車。特別是還同時採購刺針防空飛彈,這應該不是巧合,而是屬於購買這款主力戰車的配套措施,希望進一步加強野戰防空能力。
掩護前線部隊的野戰防空能力,與一般的區域防空系統是不太一樣的。區域防空系統主要是用來攔截敵方高空、高速入侵的戰機或轟炸機,因此除了必需具備大型雷達外,也要有足夠射程的大型飛彈,才能在敵方戰機或轟炸機發射對地飛彈或反輻射飛彈前,先消滅這些空中威脅。因此早期的區域防空系統多半體積龐大而且是固定式的,目前新型的區域防空系統雖然都已經改為可快速移防的活動式設計,以增加存活率,但這種活動式設計主要還是用來轉移陣地而已,而無法一邊移動一邊作戰。相反的,野戰防空系統最主要的任務,是用來保護作戰中的地面部隊,常需要隨著部隊不斷推進或移動,攻擊的目標是在低空、低速盤旋的敵方戰機或武裝攻擊直升機,以阻止其獵殺我方的裝甲車輛,或是為敵方的地面部隊提供空中火力支援。
也因此野戰防空系統必需要機動性高、可快速隨部隊移動、迅速接戰、射程不必太遠、在沒有雷達系統支援下也能獨立作戰。所以野戰防空系統多數會採用紅外線導引的短程防空飛彈,搭載在輕型戰術載具上,從過去的履帶型裝甲車到後來機動性更高的輪型裝甲車或悍馬車都有。後來也發展出腳架式發射系統,方便快速部署在地面部隊的陣地裡,而能由步兵攜行的肩射型防空飛彈,可以說是最終極的野戰防空武器,擁有最大的機動性與隱匿性,讓敵方戰機與武裝攻擊直升機防不勝防。不過也因為這種武器的高敏感性,美國一直擔心會落入恐怖份子手中而從不輕易出售,台灣在爭取多年以後才獲得同意,不過首批購買的肩射型刺針飛彈,將優先配備於外島與海軍的小型艦艇上,要到下一批才比較可能用於野戰防空,未來總計將採購1300枚。
台灣陸軍的野戰防空,最早是使用傳統的機槍與高射炮來組成防空火網,後來在接收了美製的M42防空炮車以後,首度讓野戰防空部隊機動化。而在飛彈時代來臨以後,引進了MIM-72槲樹防空飛彈系統,簡單來說就是將響尾蛇短程紅外線空對空飛彈,裝在改裝過的M113裝甲車上,形成機動式野戰防空系統。只是在野戰防空飛彈系統出現後,並沒有完全取代防空機炮,相反的各國從實戰經驗中發現,短程防空飛彈與防空機炮有很大的互補性,防空飛彈有更長射程,而機炮則可以填補防空飛彈保護不到的盲點。這也讓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短程防空飛彈與防空機炮兩者並存,並且往往混合部署以取得最大的防護效益。過去台灣的M42防空炮車與MIM-72槲樹防空飛彈系統也長期搭配,並形成國軍第一代的機動野戰防空部隊。
不過隨著M42防空炮車逐漸老舊,慢慢退出現役,MIM-72槲樹防空飛彈系統的性能也已經跟不上時代,陸軍除了採購升級套件,強化MIM-72槲樹防空飛彈系統的射程與性能外,還購買了以悍馬車為載具的復仇者防空飛彈系統、使用腳架發射的雙聯裝刺針飛彈系統、由天劍一型短程空對空飛彈所發展而來的國產捷羚防空飛彈系統,以強化國軍的低層防空能力。復仇者防空飛彈系統其實就是車載型的刺針飛彈,雖然具有很強的機動性,但台灣因為預算等考量而未一併採購所使用的「哨兵」雷達,而使復仇者防空飛彈系統的接戰能力受到不小限制,中科院以自製的「蜂眼」雷達系統來彌補這個缺點,但系統整合的問題似乎仍然有待克服與驗證,同時以悍馬車為載具也較為脆弱,在沒有裝甲保護的情況下,在前線作戰的危險性較高。
目前雙聯裝的刺針飛彈主要是供海軍陸戰隊與駐防外島的部隊使用,當年購買這款雙聯裝刺針飛彈的主要原因,除了美方不願出售肩射型刺針飛彈外,另一個考量就是海軍陸戰隊必需徒步搶灘登陸,同時外島陣地多半很狹小,車載防空飛彈系統並不適合這些部隊使用。雖然這款系統擁有小巧、便利操作的特性,但腳架缺乏機動性,較不易隨部隊移動。而國產的捷羚防空飛彈系統,則採用了商規的輪型載重卡車擔任載具,其越野性能與防護力都不佳,不過這套系統目前主要擔任機場與重要設施的防空任務,因此問題並不大,但也代表捷羚防空飛彈系統並不適用於野戰防空任務。因此綜合來看,國軍短程防空系統中,並沒有適合第一線野戰防空使用的裝備,再加上M42防空炮車退役後,也缺少機動型的自走防空火炮,更讓問題雪上加霜。
雖然此次購買M1A2T主力戰車時,一併購買了肩射型刺針飛彈,有助於改善這個問題,提供M1A2T戰車更好的防空保護,但借鑑於國外的發展,發展以裝甲車輛為載具,同時整合防空火炮與飛彈的「炮、彈合一」系統,才是改善台灣野戰防空能力的關鍵。目前這種擁有防空快炮、防空飛彈與雷達的防空系統,是國外最主流的發展,不止可以裝在裝甲車上,也被廣泛用於艦艇防空、海岸或重要設施的防禦上。因為這種野戰防空系統具備一定的自衛能力,所以能隨地面部隊推進,在第一線保護主力戰車或裝甲車輛。這最有名的就是俄羅斯的通古斯卡防空系統,而美軍也正為史崔克裝甲車發展可同時搭載地獄火飛彈與AIM-9X防空飛彈的機動發射車,其模組化設計能配備30公釐的兩用機炮,可用來擔任火力支援或做為防空火炮使用。
而其實國軍也不是完全沒有做過這方面的努力,如一開始發展輪型裝甲車與捷羚防空飛彈系統時,就曾嘗試將捷羚防空飛彈系統所使用的天劍一型飛彈,裝在當時所研發的六輪裝甲車CM-31上。雖然整體來說並不成熟,但已見其雛型。只是隨著後來CM-31的研發終止,讓捷羚防空飛彈系統改採商規載具。不過如今繼承了CM-31的雲豹輪型裝甲車已研發成功,包括CM-32指揮車、CM-33裝甲運兵車、CM-34步兵戰鬥車都已陸續服役,同時也正在積極研發迫擊炮車、甚至是搭載戰車炮的輪型戰車,以提供部隊火力支援,但卻缺少可為機械化部隊提供防空掩護的雲豹防空飛彈車發展計畫,實在非常可惜。國軍有T-75防空機炮,也有捷羚防空飛彈、雲豹輪型裝甲車,卻一直沒有將這些裝備整合起來,成為一款可以強化野戰防空能力的系統。
除此之外,陸軍雖然也規劃發展陸射型的天劍二型防空飛彈系統,但這個計畫目前一波三折,而且陸軍是否有能力大量採購昂貴的天劍二型防空飛彈,也頗令人質疑。之前已規劃進行升級的槲樹防空飛彈系統雖然擁有較長的射程,但整體設計較為過時老舊,也是不爭的事實,復仇者飛彈系統的刺針飛彈射程較短,也缺乏自衛能力。同時這兩款野戰防空系統目前多數配屬於軍團級的防空單位,戰時能不能真的跟隨前線部隊作戰,也不無疑問。因此國軍有必要為機械化部隊發展一款能跟隨作戰單位行動,提供防空掩護,有自衛能力的野戰防空系統。這可能是未來最重要的工作,也是在失去空優下,陸軍能不能繼續作戰的關鍵,這是台灣陸軍的先天劣勢,必需嚴肅以對,特別是在飛指部移交空軍後,陸軍更有需要為自己建立獨立的防空能力。
而要在失去空優下作戰,一般來說地面部隊有兩個方法來彌補劣勢,除了擁有極強的野戰防空能力,而讓敵方戰機與武裝攻擊直升機不敢慢速低飛,獵殺我方的地面部隊外,另一個是以快速運動能力,來讓敵方不易鎖定我方位置,速戰速決來避免遭到敵方的空中攻擊。而其中最為有效的戰術,就是在野戰防空系統的掩護下,在夜間以快速推進的機械化部隊進行攻擊,並在黎明前結束作戰,撤離到安全地點。這也是當初為什麼會選擇購買擅長夜間作戰的武裝攻擊直升機,並發展機動性強的雲豹輪型裝甲車。當然,購買M1A2T主力戰車有其戰術以外的士氣考量,未來統一部署在北部地區後,也有阻斷敵方登陸部隊向首都挺進的重要功能。但限制主力戰車運動能力的,除了野戰防空外,還有道路與橋樑能否負荷的問題,這也必需要謹慎處理。
國軍在聲明中提到,將會研究台灣的公路橋梁負荷能力,限制M1A2T主力戰車使用這些可能會造成危險的路段,而由於目前所採購的HET重型裝備運輸車數量也有限,一次大概只能運輸一個連,這無疑代表未來這款主力戰車的機動性與部署能力,將會因為這兩個問題而受到不小的影響。雖然說這款主力戰車的部署位置,很可能會集中在敵軍可能登陸的幾個灘頭到台北市之間的道路上,而非用於快速機動支援作戰。但是敵軍勢必會利用戰機進行空中密接支援,為登陸部隊掃平障礙,因此我方主力戰車的機動性,也將是野戰防空能力外,另一個攸關存活率的重要關鍵。未來如果M1A2T在台灣戰場上的運動能力處處受限,部署轉移速度緩慢又有很多限制,那將會大幅限制這款優異戰車的戰力發揮,這一點也是必需想辦法解決的問題。
野戰防空能力不足與道路橋梁的問題,都已經是老生常談,在之前爭論是不是應該採購這款主力戰車時,就討論過了無數次。值得欣喜的是,在這次的採購案中可以見到國軍知道這些問題,並積極採購相關裝備來改善,但仍然令人憂心的是這些情況都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購買這些裝備與武器並無法全面解決這些缺點,更不用說後勤維修、油料消耗、戰術運用等其它也被質疑過的部份。而這一次同時購買的,還有標槍反裝甲飛彈與拖式2B型反裝甲飛彈,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大幅加強了國軍部隊的反裝甲能力,再配合已成軍服役的兩款武裝攻擊直升機與地獄火反裝甲飛彈,台灣幾乎已匯集了反裝甲作戰的各種精銳武器。寄望國軍接下來真能加強陸空聯合反裝甲作戰的訓練,讓台灣的防禦部隊可以更有效反制敵方登陸的新型主力戰車。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