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火力發電廠三號機試車點火。(攝影:李智為)
能源一直以來都是被政治操作的議題工具,然而操作者本身錯誤訊息和偏頗的能源決策,究竟是誠心面對問題,還是故意製造另一個問題?
首先,7月6日我在中央社網站的產經新聞上,看到一則「供電能力大需求」的新聞報導,內容在告訴大家「經濟部經過盤點台灣經濟成長、台商回流及氣溫等因素後指出,台灣供電能力大於需求,備用容量率自今年起將達16%,2025年更將達到17.2%,供電無虞。」而在隔天7月7日下午,中時電子報出現一篇「中央提高備轉容量」的新聞報導,內容說「環保局表示,經濟部稱2019年備轉容量率可衝到16%,相當598萬瓩的發電量,間接證明台中市減煤的可行性。」這顯然是錯誤訊息的傳達。依照台電網站的資料來看,備用容量率是全年所有機組最大發電量下的規劃指標,而備轉容量率是當日或當月可以發電機組的指標值,兩者並不相同。
再者,台中市政府說研訂再減台中火力發電廠的用煤量至1104萬噸,若此案確立,依照台電7月3日新聞稿的說法,將會再減少約36億度,那不就打臉現在好不容易維持住的綠燈了嗎?就像現在汽車行駛需要汽油一樣,沒了油拋錨在路上,還能是可以載客的車子嗎?發電機組沒有投入適量的燃料,發出那些電能滿足民眾的用電需求嗎?
我可以理解地方政府想為地方居民做到改善環境的承諾,但資訊傳達的正確性也是重要的,不應誤導。現在新聞上都有報導有台商回台投資、國際大廠也來台投資,政府更為減少移動污染源推動電動機車、電動汽車及電動巴士的使用,這些都是未來會再增加用電的影響。我認為,減少空污與供電穩定都是民眾的期昐,中央與地方不應分政黨派系,地方政府應再深入瞭解中央政策規劃內容及面臨問題,中央要再努力與地方政府說明、溝通,中央與地方通力合作,煮出一大鍋飽足感十足的香噴白飯,千萬別讓民眾只看到大電鍋卻沒幾粒飯。
※作者為關心台灣能源發展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