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共享經濟不至於倒退,政府可以考慮先和Uber協商妥協,再鼓勵其他類似的公司進來台灣市場,因為台灣經濟突破,需要創新的科技模式。(攝影:張家維)
近來,交通部長林佳龍針對Uber是不是能在台灣營運表示,Uber是創新事業,必須留住Uber,讓其合法化,可促進經濟發展。Uber堅持認為他們是科技業,只提供媒合平台,不願成立車隊。
市場調查之主要功能有三個,第一、提供市場行銷訊息,避免企業在擬訂行銷策略錯誤,造成巨大財務損失。第二、提供市場行銷訊息,以為企業對現況行銷策略及行銷活動之得失,作適切建議。第三、提供正確市場訊息,瞭解市場可能趨勢及消費者潛在購買動機需求,提供企業發展新契機。
不管是計程車隊,或是租賃車行都在積極數位轉型,因應消費趨勢提供迎合需求的服務。Uber 的智慧科技恰好是願意抓住轉型機會的最好合作夥伴,以合法的營運模式讓大家獲得真正的經濟利益。Uber強調可以用科技守護駕駛與乘客安全,透過GPS定位、行程分享。在乘客端哪兒可以確認叫車後可以清楚看到駕駛名字、評價、車隊名字、合作車行、駕駛自我簡介、讚美肯定貼圖等,服務做到資訊透明讓搭乘Uber消費者安心。更重要的是,Uber App客服是提供全年無休的幫忙,有些時Uber會發揮警民合作功能,即提供警調單位在相關意外事件所要獲得的寶貴資訊。
現今台灣法令無法有效管理Uber,並衝擊現有的運輸產業結構。經過市場調查結果,有約七成左右的市民對Uber抱持開放與接受的態度,希望政府能修改法令准許Uber營業。但也有一成五左右的人強硬捍衛既有產業型態,認為應該全面禁止Uber,不應准其營業。
前微軟全球副總裁、創新工場創辦人李開復先生認為,Uber不僅代表「共享經濟」帶來的各種未來可能,也是一次革命,如果錯過這次革命肯定會阻礙社會經濟的進步,且一旦Uber退出台灣應該很難再次歸來,造成「台灣網民對先進科技的脫軌」,進而「導致科技創新的土壤無法孵化出世界一流的公司」。
目前,台灣的Uber會遭受政策上的限制與挑戰。例如:交通部公路總局提出《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一百零三條之一修正草案》內容規定小客車租貸業若要和Uber資訊媒合平台合作,其提供的租賃服務起租必須超過一小時。在台灣的計程車,甚少有共乘服務。就算是有大多數是單點聚客共乘,這和Uber強調多點聚客情形不同,有關這點就能說明Uber和台灣計程車兩者在做生意時有不同處。
現在Uber堅持認為他們是科技業,在台灣只是提供媒合平台服務,不會成立像交通部所說「Uber大車隊」。筆者以為,即便Uber立場堅硬,為了讓共享經濟不至於倒退,政府可以考慮先和Uber協商妥協,再鼓勵其他類似的公司進來台灣市場,因為台灣經濟要有突破需要創新的科技模式。
※作者為萬能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