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不想被文化孤立」 歐洲前人權法官談廢死:要選擇「我們是誰」

高詣軒 2019年07月26日 13:01:00
薩佑在「左轉有書X慕哲咖啡」出席講座,與台灣廢死倡議者交流。(攝影:張家銘)

薩佑在「左轉有書X慕哲咖啡」出席講座,與台灣廢死倡議者交流。(攝影:張家銘)

歐洲人權法院前法官、匈牙利法律學者薩佑(András Sajó)25日晚間在台演說,分享自身在80年代末起在匈牙利推動廢死的成功經驗,表示過去共產政權濫用死刑引起反彈,以及接受歐洲人權規範的浪潮,讓國內廢死方針得以水到渠成。但薩佑也指出,近年匈牙利總理奧爾班(Viktor Orbán)等民粹領袖以死刑議題連動民眾反歐情緒,支持死刑的民意顯現上升跡象。

 

匈牙利憲法法庭在1990年廢除死刑,展現遠離共產、往現代西方靠攏的方向。薩佑表示,當初在匈牙利支持廢死的人士當中,有些人可能是基於反共的政治因素,但對自己來說,死刑與否更是道德問題。

 

薩佑認為,路線的選擇不只與死刑存廢有關,也展示了「我們是誰」與所屬的文化。

 

談到台灣的情境,薩佑表示:「我想台灣社會不想被文化孤立」,台灣目前應是處於文明社會,「但其他文明社會的國家不接受死刑。所以這就是一項選擇。」

 

薩佑表示當年反共浪潮有利廢死運動。(攝影:張家銘)

 

共產政權引反感 鼓動廢死運動

 

學術生涯關切憲政、人權議題的薩佑,近日以顧問身分來台參與「模擬亞洲人權法院」活動,25日晚間則到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的「找死嗎?匈台的廢死路」講座分享親身參與匈牙利廢死的心得,並與在台提倡廢死的作家張娟芬交流兩國經驗異同,活動由廢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主持。薩佑、張娟芬兩分別人提到,兩國情境有部分相似處,面臨著文化選擇與民粹政治的挑戰。

 

薩佑回憶,自己在1987、1988年左右成為匈牙利廢死聯盟的發起人之一,當時的共產政權存有死刑,推動廢死有違反共產教條之虞,當初民意也有約95%支持死刑。

 

但是,得力於當時的反共趨勢,許多人士會因為政治動機加入廢死的行列。再者,由於共產政權在1940到1950年代間就已曾透過死刑處死對己不利的政治領袖,因此許多人將死刑視為政府迫害異議者的工具,加深對死刑的負面觀感。

 

 

共產政權之下,反對死刑遭濫用為國家侵權機器的聲浪,讓許多人士願挺身反對死刑。審判中人為錯誤的可能,也讓廢死人士擔心誤判帶來的不可逆後果。薩佑表示,其實即使是如今有威權統治傾向的匈牙利總理,當年曾也是廢死運動的夥伴之一。但對於薩佑來說,廢除死刑不只是政治問題,更是道德的選擇。

 

薩佑指出,許多支持執行死刑的論點其實缺乏有力的事實支持,「沒有證據」可以證明死刑具有嚇阻效果。

 

另外,談到有許多人相信死刑是正義的實踐,薩佑也並不認同,認為可以有不同的方法達到目的,例如終身監禁等刑罰已經是相當嚴重的處罰。

 

匈憲法法庭廢死 有利與西歐整合

 

匈牙利的廢死運動也可以鑲嵌在蘇聯垮台後的國際處境來觀察。薩佑指出,匈牙利邁向民主化後的新任總理、司法部長其實本來就支持廢死,但當時無論是民意或是多數的國會議員,都對廢死抱持負面態度,因此起初在「政治上不可能」單靠總理一手推動廢死。

 

此時,憲法法庭的成員就成了最有利的幫手:當年匈牙利憲法法庭決定廢死時,許多憲法法庭成員都是廢死運動的夥伴,薩佑表示有些也都是他的「私交」。

 

憲法法庭的決定也呼應了匈牙利90年代後的國家走向。薩佑表示當年時任總理其實對於憲法法庭決定相當樂見,因為匈牙利正要朝著與西歐更整合的道路上,而廢除死刑也是許多西、北歐國家的主流,可說是加入現代歐洲的前提之一,於是憲法法庭等於幫了匈牙利政府一個大忙,讓匈牙利可以在多數民意、國會多數反對的情況下,依然成功廢死。

 

薩佑在2008-2017年間擔任歐洲人權法院法官。(攝影:張家銘)

 

匈牙利確立廢死後,薩佑等人的廢死宣傳活動也逐漸停止,以為可以就此放心。當時想法認為,雖然起初民眾多數不願接受完全廢死,但隨著時間過去支持廢死的比例應會逐漸提高。薩佑以歐洲廢死先驅挪威為例,廢死前或許有99%民意不願廢死,但如今問問挪威民眾,可能有高達99%會反對恢復死刑。

 

然而,正當薩佑等人放鬆廢死運動之際,民粹政治明星正逐漸興起,影響民眾的看法。

 

「匈版川普」崛起挑動民意

 

2010擔任匈牙利總理至今,曾被前白宮首席策士班農(Steve Bannon)稱為「先行版川普」(Trump before Trump)、也曾遭歐盟執委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當面指稱為「獨裁者」並親手打臉的奧爾班,是近年歐洲民粹勢力的代表人物。

 

 

過去的反共運動者奧爾班,如今以國族主義、愛國情懷為號召,對歐盟接納移民的政策大唱反調,挑動民眾恐懼一路聲勢高漲,更已在匈國邊境蓋起綿延約330英里的圍欄阻擋移民。

 

2015年,有鑑匈牙利南部發生一起引起公憤的殺人案,於是奧爾班當時一度表示,由於死刑以外的刑罰不夠具嚇阻作用,因此死刑應該「保留在議程」當中。然而此話一出,隨即引來歐盟強烈不滿,讓匈牙利當局只好說並沒有計畫要恢復死刑,只是想激起相關辯論。然而,「我要死刑、但歐盟不准」的情緒似乎也開始出現。

 

 

2017年民調顯示,匈牙利死刑支持度竟較10年前提高,只有21%堅決廢死,相較於24%支持死刑、52%可接受殺人犯等重罪死刑,廢死更顯少數。薩佑回顧至今,認為當初匈牙利的廢死運動其實不應該在90年代初就逐漸停止,應該持續對民眾宣導,說服多數人真正願意接受廢死。

 

廢死盟盼在菁英與民粹外找出路

 

作家張娟芬則向薩佑與聽眾分享台灣廢死運動的經驗,從解嚴之初「亂世用重典」的觀念逐漸推展,透過湯英伸案、馬曉濱案,台灣法界、學界開始意識到重大犯罪中,加害者所處的社會結構層面,以及司法制度當中的缺失。

 

其後,廢死人士受幾個救援失敗的案例刺激,並也開始意識到司法誤判的危害,開啟廢死的一項新論點。

 

作家張娟芬分享解嚴後台灣廢死運動歷程。(攝影:張家銘)

 

張娟芬表示,2006年到2010年間,台灣一度暫緩執行死刑,也將聯合國「兩公約」國內法化,讓廢死運動者理想以為台灣終將邁向廢死,不料在2011年卻遭逢一陣反撲:民眾無法理解為何法律有死刑規範,政府卻不願執行,此後在2011年的死刑判決數量現增加趨勢,但判決品質卻是相對低落,例如本次「模擬亞洲人權法院」選定的案件「邱和順案」就是在當年死刑定讞。

 

薩佑曾在2015年的訪談中,表示當代政治人物時常強調「民意」(people’s will)的決定性角色,可能造成這股力量遭到濫用。張娟芬也認為,單以投票為基礎的民主事實上是很脆弱的,也因此台灣廢死聯盟正積極在民粹與菁英主義之外找尋新的出路。

 

廢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也表示,自2017年後就開始籌備、推動以「公民審議」的方式與民眾面對面討論,打開對話可能性,傾聽民眾對廢死的憂慮,盼共尋死刑的替代方案。

 

林欣怡盼透過「公民審議」促進廢死議題對話。(攝影:張家銘)
本語音由合作提供
ibo愛播聽書FM APP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