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立體化堪稱近年最夯的「政績工程」,規劃中項目還有10幾案,當中台鐵桃園段鐵路地下化案(如圖),大台中山海線雙軌高架化、彰化市鐵路立體化、嘉義縣高架延伸、台南地下化延伸,5案路線長度超過100公里,所需經費破3000億元。(桃園市政府提供)
鐵路立體化堪稱近年最夯的「政績工程」,中央拋出預算大餅,各縣市爭先恐後提計畫,即使交通界質疑不斷、多次示警,熱潮依舊不減,後續還有經費高達3000多億的立體化工程等著留債。而地方政府為爭取成本極其昂貴、效益遠低於預期的「大建設」,不惜提出「灌水」的效益評估,政治力凌駕專業的表現,讓不少學者直呼「荒謬」。
目前除了已推動的台北、台中、高雄、員林和屏東鐵路立體化工程,規劃中的項目還有10幾案,光是台鐵桃園段鐵路地下化案、大台中山海線雙軌高架化、彰化市鐵路立體化、嘉義縣高架延伸、台南地下化延伸,5案路線長度超過100公里,所需經費破3000億元。
「案子的決策過程太過簡化,這是很荒謬的事。」前交通部長賀陳旦說,鐵路立體化是耗資龐大、影響甚遠的公共工程,但地方提出需求時,不須有太多研究評估,僅訴諸簡單的改善平交道、都市縫合等直觀感受,至於投入大筆經費的負面衝擊,台鐵後續的運能狀況、營運虧損,地方通通不必管。
賀陳旦認為,就因地方政府不需負擔太多成本,導致案子可以很輕易被提出,但計畫的發想很粗糙,專業密度低,最後政治力愈放愈大,變成以城市平等的角度出發,「因為他有,我也要有」,地方首長和民代全出動,爭相來交通部敲門,彷彿不用嚴謹的研究報告,也不必有足夠的社會辯論,就能拍板定案。
談到交通部的角色,賀陳旦說,其實鐵路立體化的目的主要不是改善交通,因為大部分與平交道交錯的平面道路,已做公路立體化,剩下部分小巷道,也可透過人行地下道、智慧偵測號誌等簡單的方式解決;最後各縣市只好以「都市發展」為需求,訴諸模糊的開發願景,盼促進鐵路兩側地區縫合。
因此,案子送進交通部審查,重點討論的不是交通因素,而是土地開發效益。但都市規劃的主管機關是內政部,賀陳旦曾提出兩部會聯席主持,但也不了了之,沒有人想接這個球,「最後交通部就勉強扮演房地產專家的角色,跟地方政府討價還價,這是很錯置的審查過程。」
而各縣市提出計畫的過程中,也為了放大效益,做出很多「不合理」的假設。擔任審查委員的淡江大學運輸管理系教授張勝雄就說,這些案子多以供給為導向,假定蓋了商場、停車場和住宅,一定會有人使用,屆時運輸系統就能發揮效益,但這種供給創造需求的邏輯是錯誤的,至少台灣過去30年找不到成功的例子。
他以大台中山海線雙軌高架化舉例,評估報告宣稱要在沙鹿蓋5000個停車位和多目標使用的商場。台北大葉高島屋百貨就是一個停車場多目標使用的例子,有2000多個停車位,及相對應 1萬2千坪的營業商場;沙鹿人口不到10萬人,汽車總數 3萬多輛,如何支撐兩個大葉高島屋百貨?蓋好的商場真的租得出去,會有人來消費?
再看台南鐵路立體化的計畫,每個場站都規畫商場、旅館和住宅,並以每10平方米一人計算效益,然而據內政部的平均值,每人居住空間是50平方米一人,難道台南人比較瘦小?政府之所以這樣評估,目的是放大5倍人數,效益才會跟著提高。
至於彰化場站的評估計畫,更令人啼笑皆非,停車場機車每次收費40元,汽車每小時70元,且假定能百分百停滿,「這隨便問一個民眾,都不會覺得合理。」他直言,為什麼縣市政府要做不合理的假設?因為唯有這樣,才能導出CP值較高的效益分析,從實際面來看,這些效益都是被高估的。
張勝雄提到,各縣市政府一窩蜂提鐵路立體化案子,但忽略了都市發展的時序。比起運輸建設的興建,土地發展時程相對更長,台北鐵路地下化30年,但台北車站周邊特定區計畫至今仍未完成。
他認為,與其投入昂貴經費在無謂的土木工程上,把鐵路移上、移下,去寄望後續時程很長、不確定性很高的土地發展。倒不如直接鎖定有潛力的車站,進行周邊土地開發,等到發展成形,若有新的交通建設需求,再來調整也不遲。
去年九合一選舉,宜蘭、台中、彰化和嘉義等縣市,紛紛搭上鐵路立體化熱潮,用「大建設」政見搶救選票。明年又是選舉年,日前已有綠營立委在立院質問交通部,為何多個鐵路立體化案子審不過,質疑審查委員有問題,交通部長林佳龍則允諾會協助地方推動。
逢甲大學智慧運輸中心副主任鍾慧諭不解,立體化工程的動輒上百億,需要嚴謹的專業評估,怎能隨口答應就放行?對於縣市政府而言,不需從口袋拿太多錢,一頭熱去跟中央提款,中央也站在輔選做政績的角度支持,但後續的財務黑洞,卻是全民要承擔。
她認為,地方政府應認知到,要促進都市發展,立體化工程不是唯一解方,把相同經費用在刀口上,拿來改建車站、開發周邊土地、改善服務和提升運量,遠勝過把整條鐵路搬上搬下,不要再為了政治口水、選舉支票,讓地區發展再耽擱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