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不丟出組黨的核彈還好,一丟出,反而把自己炸傷了,本來他組黨希望可以為柯郭王三合一增加聲勢,現在看來反而是負面。(攝影l:李景濤)
柯文哲自以為組黨是引爆了核子彈,聲勢將大漲,不料柯粉退贊不絕,一向睥睨群雄的年輕人支持度崩盤,落到蔡英文之後。稍早,在三腳督的支持度選舉被蔡、韓兩人趕過去後,引用了洪永泰的版塊論替自己的處境解釋說, 「版塊論」是正確的, 是兩黨動員,藍綠歸隊的現象。但是他認為「如果豎起旗幟,(民眾)有可能跑向第三方。」於是他組黨求突破版塊困局,只是現在事與願違。
洪建立版塊論時,詳細統計了2000~2012各鄕鎮的投票記錄,使版塊論有非常強的數據基礎,但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的版塊論架構,憑良心說,蠻怪,尤其不可思議地呈現了憤世忌俗的情懷。洪永泰認為台灣的兩大黨選民都是由於為反對而反對而投票,不是為了支持什麼黨而投票,所以西方政治學的投票研究都不適用於台灣選民,選民這種反對行為的基礎是省籍意識。他說兩蔣統治,使一些本省人心中敵視使外省人,這敵視代代相傳,歷久不衰,使外省人掌握了國家機器就百口莫辯地背負了賣台的原罪。這樣的對立形成了台灣選舉時固定的政治版塊。
版塊結構,1990年代是藍6綠4,李登輝先在1996年和民進黨「精心布局」先廢了省,然後「引君入甕」,逼叛並鼓舞宋楚瑜,再暗助陳水扁以40%的綠基本盤完成政黨輪替。之後李再組台聯,帶走佔5%的藍民眾變綠,使政治版圖成為藍55%綠45%。從此這個「代代遺傳」的「政治基因」就以55%綠45%編列固定下來,再不可能改變。在2014他先預測2016,藍綠得票基礎仍然是藍55%綠45%。他還預言,國民黨因為候選人已是二代外省人,所以綠民眾反外省人基因雖然不會變,但反外省人統治動員力將弱化,未來泛綠的省籍牌將無用武之地,趨勢對民進黨非常不利。不料2016總統選票投出來完全和他預估的南轅北轍,藍綠基本盤完全顛倒過來,得票率成為藍44%綠56%。 註更多他認為首投族、洪仲丘事件、太陽花學運等等只在原本的反國民黨族群之外,貢獻了一些綠色板塊的微幅成長。國民黨輸在藍的選民約150萬人不肯投票。他完全不在意2016增加了約130萬首投族,又減少了約55萬資深國民的嚴重衝擊。tvbs調查,蔡英文在60歲以上的選民中只有42%支持,而20~29歲支持度高達76%。這推翻了洪的「代代相傳,永不改變」的憤世忌俗成見。
洪這理論奇怪地流露著憤世嫉俗的色彩,也如一般憤世嫉俗者常有的論點一樣,「陰謀」被當成造成歷史變動的關鍵性環結,這理論拒絕社經結構的因素的分析,洪甚至說,選舉的勝負根本和政府經濟做得好不好,政黨提什麼政策沒有關係。
憤世嫉俗正好也是柯文哲這類民粹領袖經典的風格。然而洪永泰這一路憤世嫉俗到底的理論架構畢竟非常脆弱,因為變遷畢竟是歷史的必然。
洪永泰分析依據是總統選舉,跳過了立委和其他公職選舉;他又把比較基礎鎖死在全國性和鄉鎮而跳過縣市這個層級的選舉。洪永泰只談總統選舉的理由,是他認為總統選舉展現了穩定的意識形態的對立,而選舉層級愈低則愈由人際關係維持而和意識形態愈沒有關連。這論點大體是對的,但是他忽略了早在總統直選之前,台灣人民頂多只能選舉增額立委,於是立委選舉便成了意識型態對決的場所,而和地區性關連薄弱,所以才會有民進黨有人從台北縣選到台南、台中再到台北市都當選的情形。由於立委席位眾多,因此依大數原則,以立委選票做依據比起總統選票,其實更能表現真實的政治版圖。所以洪永泰只談總統選舉不談立委很可惜,這樣的刻意疏漏造成他理論非常大的麻煩。 註更多在他的書<誰會勝選,能凍蒜>中立提到立委選舉的沒有幾句,而且重點只在立委選制方面。
1990年代,說藍綠基本盤是4、6比,從民進黨立委選舉總是30%多來看,大致OK。例如1992選舉,民進黨得票率32%,綠營全台沒有一個地方達到40%。從下面的圖上可以看到真是全台一片藍。根本沒有北藍南綠這一回事。如今被認為最深綠的嘉義縣甚至只有23%得票率。在1990年代民進黨立委選舉得票率一直維持在33%上下,穩定得簡直不像話。
只是到了2000之後,在北部、中部縣市藍綠的比率變化雖然不大,南部卻出現了天翻地轉的變化。綠營得票率從1900年代的30%出頭,到了2004突破50%,2008年更沒有隨著總統選舉大敗而崩盤,仍然持穩,2012民進黨氣勢仍然低迷,但是立委選票卻逆勢上揚到55%。 註更多洪永泰認為2004是綠的天花板,而2008是綠的地板。在2000年後,10年間平均足足比1990的10年多了將近20%,這怎麼可以說板塊很穩定?根本是版塊的大翻盤才對。到了2016南部各縣市綠營更一舉拿下平均約60%的得票率,比起1990年代的30%固然上升了一倍,更是除了離島和原住民地區外,藍營從來沒有達到過的高得票率。有這樣的大變,洪還堅定要維持自已理論的威嚴,硬說政治版塊沒有變動,實在是不可思議。
在解釋這變化時,洪永泰特別說立委單一選區制將對小黨非常不利,這的確是事實,但是他忽略了兩票制其實對小黨是有利的。在討論選制時,洪有一個很大的錯誤,那就是他認為單一選區制會使地方派系將更加鞏固,而且世代接棒,連任率高,對國民黨有利,不利民進黨。他舉例說,2008年,國民黨45人競選連任,當選33人,連任率73.3%。這雖然是事實,但是適用於2008卻不適用於2016,2016年國民黨30位競選連任,18人落選,落選率60%,很怕人。
台灣國民黨地方派系的大本營在中南部,從圖二可以知道2000南部國民黨得票率開始降低,2008、12都是民進黨氣勢非常低迷的時候,但是在南部民進黨立委席位和得票率卻一起逆勢成長,到了2016藍地方派系更因為經不起單一選區進一步的衝擊而走向潰散。另外,北部4縣市綠營也在28席中也攻下18席,這也同樣受到單一選區選制衝擊的結果。可以說,在國會減半造成的票票不等值效應的傷害之下,假使沒有單一選區產生對國民黨執政強烈的追究責任的效應,民進黨在2016年的區域立委選舉根本不可能在得票率只嬴6%席位時卻以49席大嬴國民黨的20席;進一步說,如果沒有單一選區,民進黨雖得票率贏,但是只要贏的不達到6%以上的程度,就註定贏得多數選票卻還是要輸了國會多數,非常淒慘。所以單一選區其實保障了人民對政府追究責任的能力,也保證了國會政權輪替的可能。
事實上,拉長時間看立委的選舉,台灣的政治版圖並不是固定在所謂藍大於綠,90年代是60%比40%,2000後55%比45%的結構上,而是如下圖,從1990年代的藍55%綠35%在2000後差距拉近,直到現在互有勝負,勢均力敵,而且是北藍南綠的格局。
由於洪堅信:1、藍55%綠45%不變格局,所以經濟不振、太陽花、世代矛盾衝擊力道都微不足道;2、到了外省二代的時代,民進黨可以動員的省籍矛盾弱化;3、民進黨將陷入內爭。所以他的結論就是未來民進黨很不利。不㪵2014、2016的投票結果完全和他的預測南轅北轍。
儘管柯文哲說洪永泰的「板塊論」是正確的;但是是兩人的看法同中有異。同的是都以強烈的憤世嫉俗眼光看台灣政治,認為藍綠意識形態對歭的版塊結構非同尋常的不健康。不同的是洪認為中間選民是缺少理念和動能的群眾,所以結構不可能突破,只能隨著第一代外省人的淡出政壇,鬥爭的惡劣程度才會改善;柯認為藍綠意識型對峙只會惡化,看不到改善的可能,但是藍綠把持政壇不斷惡鬥的格局可以在政壇中間色彩崛起,民眾有了第三選擇後被打破。
很明顯的,柯比洪對惡鬥採取更憤世嫉俗,更不寬容的立場,所以他認為必須主動加以強烈打擊而不是讓時間去消化解決。
那麼這個「第三選擇」的空間有多大?依據8月中《蘋果》和TVBS民調,民眾黨都只得到了 8.0%的支持,只比現在陷入於分崩離析的時代力量稍多而已;距離1995新黨立委選舉的13%,2001親民黨的20.3%還有相當大的距離,甚至比2001台聯的8.5%都稍弱。
依據過去記錄(政大選研中心調查),台灣政黨競爭,勝出的大黨總會有30%以上的支持度,假使兩黨都處於不到30%的弱勢時,第三大黨則會竄起,擁有至少10%以上的支持度,如今兩大黨都處在支持度不到30%的弱勢狀態,按理第三黨空間非常大。但是柯黨卻只有8%的支持,算是相當不成功的第三大黨。
不只是這樣,柯不丟出組黨的核彈還好,一丟出,反而把自己炸傷了,本來他組黨希望可以為柯郭王三合一增加聲勢,現在看來反而是負面,以致於柯和民衆黨要仰賴郭、王的支持才能提振聲望。這慘酷的事實指出柯文哲組黨的邏輯肯定犯了很大的錯誤。
那麼他組黨的邏輯犯了什麼錯?有個非常重要的,就出在柯和洪共同信奉的版塊論中。版塊論中強烈憤世嫉俗的色彩提供了柯和「惡」奮戰的動力,但是奮戰中過激四射的炮火的也反彈出回來不小的傷害;非常湊巧,就像韓國瑜動員強烈「民怨」凝聚鐵粉而崛起,但是韓和他鐵粉的過度的怨帶著的過激言行也反彈出整個社會愈烈強烈的不滿一樣。
※作者為民進黨前立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