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命運一直是中美兩大國之間的博弈。(湯森路透)
不論台灣與香港也好,每當這兩地與美國及歐洲國家進行交流,便會招來中國北京當局「挾洋自重」、「勾結外國勢力」、「粗暴干涉中國內政」等批評。香港雖然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但在地球另一邊的美國,在經濟貿易上卻始終將香港與中國定義成不同地方。
2019年的「反送中」事件,香港人大聲疾呼,在歐亞美各地登報、製作大量網路文宣、示威時高喊「Free Democracy now」(即時民主),向國際傳遞求救訊號,令香港成功登上全球聚焦的大舞台。
16日,香港民主派人士與討論區「連登」的團隊在中環舉行「英美港盟、主權在民」集會,要求英國宣布北京當局違反《中英聯合聲明》,同時希望美國通過《香港人權民主法案》(下稱《法案》),而美國聯邦眾議院院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與聯邦參議院院長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在「反送中」期間多次聲港人,並支持參眾兩院、跨黨派對《法案》進行立法。
面對港人公然「勾結外國勢力」,中國氣急敗壞,多次對此怒斥是「粗暴干涉中國內政」。
只要一切與洋勢力的事情便會「扣帽子」,更別提美國國會的《香港人權民主法案》徹底觸碰北京敏感神經,同時影響北京當局在香港的巨大利益。
為什麼支持民主自由的港人會期盼美國盡速通過這項《法案》?在談到這個《法案》前,必先要了解美國如何看待香港關係,如何從港英政府殖民地時代,為應對1997年香港宗主國轉變,繼而通過對香港命運重中之重的法案《美國香港政策法》(US–HK Policy Act)。
時序回到1984年12月19日,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從英國當時首相柴契爾夫人(Baroness Thatcher)手上接過《中英聯合聲明》(Sino-British Joint Declaration),確立英國在1997年7月1日無條件將香港歸還中國,同時揭開12年的過渡時期。
然1989年北京發生「六四」事件,爭取民主自由的學生及民眾遭到血腥鎮壓,令當年對中國抱著美好憧憬,期望香港能影響中國進而民主化的香港人盼望徹底破碎,出現信心危機大量港人移民美加等地,港英政府為了穩定民心,加速對香港立法局進行部分議席直接選舉,美國亦多次敦促英國政府對香港實現民主化。
1991年,時任肯塔基州聯邦參議員麥康奈爾起草《香港美國政策法》國內法,以訂立香港在1997年主權移交成為中國一個特別行政區後,美國政府該如何界定香港。
翌年10月5日,時任美國總統老布希(George H. W. Bush)簽署法案,將香港在法治、政治、經濟、貿易情況,美國政府態度也與中國區分成完全不同地區,並承認未來香港特區護照、享有獨立關稅地位以及香港在對中國出口管制下,向美國購買敏感科技及技術,美國國務院則每年需提交《香港美國政策法》報告,檢視香港特區自治情況,直至2007年為止。
2014年9月28日,香港爆發「占領中環」行動,11月正值運動燃燒之際,美國為了回應支持香港人爭取自由民主的訴求,以及批評北京當局介入「831決定」普選行政長官政治改革設下限制,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ongressional-Executive Commission on China,CECC)提出《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Hong Kong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Act),由多年抨擊中國人權狀況的共和黨眾議員史密斯(Chris Smith)起草,重申美國強調香港是繁榮及活力的香港,支持香港民主化,敦促中國政府恪守香港「高度自治」承諾,一改美方長年對香港僅視作貿易港的經濟角色。
《香港眾志》美港政策研究員敖卓軒接受《立場新聞》訪問時指出,《法案》起草當時沒有香港人參與,美方的舉動純粹是因為「占領行動」成為國際新聞,這批議員又是主打中國人權議題,故成為一種重要的表達,《法案》在每2年的議會周期限期前(即2015年1月)未審理而「自動過期」。
翌年,中國委員會的議員再度提出《法案》,同樣未作處理。
2016年,川普(Donald Trump)當選美國總統,「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訪美,與中國委員會主席聯邦眾議員史密斯、共同主席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等人會面,提出對《法案》立法的訴求,包括美國不應對2014年後因支持自由民主而被港府控告拘捕的非暴力抗爭人士,在申請美國簽證時刁難,美國反應在草擬《香港美國政策法》上,加入對人權及法治的要求。
當時黃之鋒曾表示,就算《法案》果真通過,不認為會凍結打壓香港民主發展的官員財產,但效果將令中國政府高度關注《法案》。
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美國美中經濟暨安全檢討委員會(United State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USCC)在2018年12月指出,將會重新審視香港獨立關稅區地位,被外界形容為同時重新檢視香港與美國的關係。
2019年2月,港府開始推動《逃犯條例》修訂,5月,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裴洛西會見訪美的香港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前立法會議員羅冠聰等人,討論《逃犯條例》修訂對香港所帶來的影響。
同年6月12日,發生金鐘大型警民衝突後,鑑於局勢急劇轉壞,中國委員會麥高文(Jim McGovern)提出將會重推新版本《法案》,當中更加入要求香港在2020年前,以真正民主自由公平的方式實現普選行政長官,同時若有記者或書店員工被監控綁架、拘留或強迫認罪,以及其他壓制基本自由的行動時,被點名有關人士將被禁止進入美國,以及被撤銷相關護照和其他入境文件,而美國總統亦可以按需要凍結他們的在美資產,同時回應銅鑼灣書店事件。
敖卓軒表示,由於《法案》已獲得22名參眾兩院跨黨派議員支持,且距屆滿下一會期還有一年多的時期,而九月黃之鋒與羅冠聰9月亦會訪美約會議員及參與聽證書,將令《法案》通過的機會大增。
香港「反送中」運動至今仍未平息,但所產生的蝴蝶效應已牽一髮動全身,牽扯至中美貿易戰談判,甚至檢視香港未來的命運,成為民主自由與專政獨裁爭奪戰的最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