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規模槍擊案是會擴散模仿的嗎?

陳怡杰 2016年07月20日 13:50:00
「大規模攻擊」施暴者成因究竟為何?(湯森路透)

「大規模攻擊」施暴者成因究竟為何?(湯森路透)

過去一個月,美國發生多起大規模槍擊事件,繼6月佛州奧蘭多同志夜店「脈動」(Pulse)發生1982年以來美國最嚴重槍擊事故造成50死53傷,相隔不到一個月,路易斯安那州發生3死3傷、明尼蘇達州發生黑人遭警察開槍擊斃、德州達拉斯也發生6死7傷的槍擊悲劇。

 

再發生機率高?

 

亞歷桑那大學心理學者陶絲(Sherry Towers)2015年曾有研究說明,當一起大規模槍擊(mass shooting)發生時,13天內再次發生槍擊案的機率相當高,有20%〜30%的大規模槍擊事件都是類似狀況。

 

即使我們不能就此定案「大規模槍擊案確實引起仿效」,但許多研究指出,不管情緒或是飲食行為,人類行為都可能彼此模仿,暴力行為自然也會引起傳染效應。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61年研究就說明,人類成長過程中,從兒童時期就會學習成人口語、行為以便與社會互動。

 

奧蘭多50死槍擊案地點,近日仍有民眾前往獻花致哀。(美聯社)

 

另有研究認為,「施暴者執行大規模槍擊案」是一種「自殺」心態的蔓延(同歸於盡),《華盛頓郵報》曾引述一篇《綜合心理學》(Comprehensive Psychology)期刊論文說明,會做出屠殺式攻擊的施暴者,心理承受的苦難常已累積至崩潰邊緣,最後透過對大眾作出「大規模攻擊」讓心理危機解除。

 

模仿效應的傳染

 

美國調查雜誌《瓊斯夫人》(Mother Jones, 慣稱《MOJO》)2015年研究也發現,多數施暴者都是崇拜類似案件兇手的信徒,如1999年造成13死24傷的「科倫拜校園事件」(Columbine High School massacre)後,有21起類似的攻擊(導致89死)、警方即時阻止的53起預謀攻擊,經過調查,兇手都巧合提及「下手是想達成『比科倫拜事件殺更多人』的目標」。

 

「攻擊情緒是會傳染的」也許無庸置疑,畢竟現在除了文字敘述,影片、照片等社群平台擴散效應相當驚人。聖地牙哥大學心理學教授梅洛伊(J. Reid Meloy)就透過《紐約時報》喊話,希望媒體自制,如減少散布任何以獨自行動支持恐怖主義的「孤狼」(lone wolf)行動,因為這種獨立行動在年輕人眼中很酷,模仿機率甚高。

 

達拉斯警方在受害同袍葬禮上行禮致意。(美聯社)

 

FBI也跟進支持,要求媒體少報導施暴者個人背景,甚至不要寫出兇手姓名,避免引起崇拜。FBI相當支持美國如火如荼的「不具名運動」(Don’t  Name Them,相信這可有效遏止類似攻擊發生,畢竟部分施暴者都承認「攻擊就是為了成名」的動機。

 

關於「大規模攻擊」施暴者成因、為何引起仿效,亞歷桑那大學心理學者陶絲建議,需持續深入研究,「因為許多施暴者在執行攻擊後都採取自殺,我們無法就此定案他們是『純粹模仿效應』還是『淺意識本來就想這麼做』」。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