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頸鹿近年面臨「無聲的滅絕」。(湯森路透)
人類已學會為長頸鹿多想一些。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未來長頸鹿與其身體部位的國際交易,將納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又稱「華盛頓公約」)管制,可望減少遭管制外交易所害,此舉獲得大多數成員的支持。
報導指出,長頸鹿大多遭獵以製作肉品,但身體部分也用以製成珠寶、手環或皮包等。在非洲,長頸鹿數量在近30年內下降了約40%,被稱作是「無聲的滅絕」(silent extinction)。中非、查德、肯亞與其他長頸鹿減少的國家,因此提案規範長頸鹿國際交易,於22日在CITES委員會上獲多數支持。
CITES祕書長易圭羅(Ivonne Higuero)推文表示,委員會已同意將長頸鹿納入公約「附錄二」的提案,將在下周交由大會(Plenary)決議。
Today @CITES Committee I voted by a large margin to recommend that the proposal to include giraffes in Appendix II for approval by the Plenary next week #giraffes https://t.co/xd4oLRz0YG
— Ivonne Higuero (@ivonnehiguero) August 22, 2019
據了解,CITES將瀕臨絕種野生物國際交易規定,做成3個附錄,其中列在「附錄二」的物種,通常代表雖無立即滅絕危機,但有管制需要;若數量更為減少,一般會置入「附錄一」做更嚴格限制。
南非、波札那、坦尚尼亞等長頸鹿生態相對較好的國家,則反對這項動議,主張並沒有足夠證據顯示國際貿易是造成長頸鹿數量下降的成因。
儘管如此,這項動議仍在106個成員支持、21個反對、7個棄權的狀況下獲接受。規範生效之後,國家需要開始記錄長頸鹿身體部分或製品的出口,也會強制要求相關長頸鹿貿易需取得許可證。
BBC引述CITES科學服務主管穆尼勒(Tom De Meulenaer)表示,野生的長頸鹿事實上比起非洲象要更為稀少,所以必須慎重看待長頸鹿保育。
Giraffes given greater protection from unregulated trade as numbers fall https://t.co/WO1W8ojsVT pic.twitter.com/V7DRNOrqV4
— BBC News Africa (@BBCAfrica) August 22, 2019
不過,「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的長頸鹿保護專家梵納西(Julian Fennessy)雖正面看待這項動作,但也提醒將長頸鹿的納入附錄二恐仍「無法拯救野生長頸鹿」。
梵納西表示,國內的長頸鹿鹿肉市場是狩獵的最主要動機。若要阻止長頸鹿數量再減少,需要增加財政與政治支持,也需要提升實地的人力與資源:「主要供給國內市場的狩獵行為、棲地消失、人口增加、東非和中非的內亂等綜合因素,正在造成部分(長頸鹿)族群的『無聲滅絕』。」
對長頸鹿能納入「附錄二」的舉措,基本上許多保育人士都表示樂見。《路透》(Reuters)引述美國環團「自然資源守護委員會」(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聲明指出,長頸鹿正面臨「無聲滅絕」。該團的佩彭(Elly Pepper)表示,最新措施將讓長頸鹿國際交易可受追蹤,使人關注貿易帶來的問題,適時加強保護措施。
《路透》報導,「國際人道協會」(Humane Society International)的佩曼(Adam Peyman)則表示最新動作是對長頸鹿的一大福音,「牠們已經在近30年數量削減了40%,只有約6.8萬隻成年個體仍存活在世界上,牠們真的處於困境當中。」
不過,另一個欲將南部的非洲象列入「附錄一」嚴格限制的動議,則因有鑑保育努力,受委員會否決。《路透》引述「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的萊柏曼(Susan Lieberman)表示,該決定「代表大象將持續現狀:不准國際商業象牙交易,這是需要的。」
Committee I of #CITESCoP18 this afternoon voted against the proposal to transfer of African #elephant populations of Botswana, Namibia, South Africa & Zimbabwe from Appendix II to Appendix I to prohibit all commercial trade, pending decision by Plenary https://t.co/quEZbWQGbs pic.twitter.com/cvS6TqLnfd
— CITES (@CITES) August 22,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