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人身份認同」影響了對港警的信任(解讀港警系列二)

楊喜慧 2019年08月27日 07:00:00
過半數香港民眾不信任警察,而背後不信任警察的原因,與港人「身份認同」轉變有很大的關係。(攝影:李隆揆)

過半數香港民眾不信任警察,而背後不信任警察的原因,與港人「身份認同」轉變有很大的關係。(攝影:李隆揆)

上篇寫到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港大民研)熄燈的不幸消息,但幸運的是,香港的追蹤還有另一個「研究老字號」,臺灣大學胡佛東亞民主研究中心(Asian Barometer)也有長期追蹤東亞十三地區研究,日本、香港、韓國、蒙古、菲律賓、臺灣、泰國、印尼、新加坡、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以及中國地區的「民主價值取向量表」。

 

「民主價值取向量表」是由胡佛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在1977年所建立,以一系列題目來測量民眾對於威權的拒絕程度,來標記自由民主價值者,這其中又細分自主權、平等權、自由權、多元權及制衡權等五大權力面向( 更多胡佛、徐火炎(1988)。〈結構性的政治文化:概念、類型及面向的探究〉,載於胡佛(編著),《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一):方法與理論》,頁79-122,臺北:三民書局出版。)。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亞洲民主動態調查:香港地區調查研究計畫」民調資料。

 

這中心也有香港居民是否信任警察的題組,目前,有三波資料:2007、2012、2016。統計結果顯示,2007年的調查中,表示信任者有84.4%,其中非常信任者11.3%,相當信任者73.1%;表示不信任者有8.6%,其中不太信任者7.5%,非常不信任者1.1%。2012年的調查中,表示信任者有81.2%,其中非常信任者22.6%,相當信任者59.5%;表示不信任者有11.8%,其中不太信任者10.2%,非常不信任者1.6%。2016年的調查中,表示信任者有63.8%,其中非常信任者6.1%,相當信任者57.7%;表示不信任者有32.7%,其中不太信任者26.9%,非常不信任者5.8%。簡而言之,也吻合香港民眾對於警察的信任下降趨勢。

 

雖然也可以預測,香港民眾對於港警的信任會越來越低。但是,2014發生的雨傘運動與現在的反送中有本質的不同。2014年發生雨傘運動,警察的強勢作為,即使有備受爭議的「暗角事件」,香港七名警員在毆打示威人士曾健超,後來這七名警察被起訴。但是,在雨傘運動期間,民調也顯示,83%的受訪者認為,已經持續了54天的「占中環」行動應該終止。所以,2014年,民眾對於警察的態度還是受到支持平亂的方向。這裡作者想問,為什麼香港民眾在2016年,歷經雨傘革命還是信任警察。

 

作者跑了統計模型,來測試有哪些因素影響了香港民眾對於香港警察的信任。所以「香港警察信任」是依變相,獨立變相作者放入人口統計變數(demographic variables)、服從權威度、以及使用社群網站觀看香港警察及政府新聞的頻率。人口統計變數,是從人口特徵而來,例如,性別、年齡、教育程度。這邊,作者選出性別及教育程度,特別的是,這份問卷有題目詢問民眾使用社群媒體觀看政治新聞的頻率,這題目很特別,作者也放進統計模型。

 

在作者的假設裡,中介變項是「服從權威變數」。此變數是結合六題的民眾態度而得,分別是是否同意不論政府完美與否都應該忠誠國家,是否同意政府就像家長般不論如何都應該遵循政府的決定,是否同意政府應該決定特定的意見可以被討論,是否同意即使父母要求不合理孩子都應該遵守,是否同意在婆媳問題中即使婆婆有錯媳婦都應該無條件服從,是否同意身為學生應該無條件服從師長。上述問題越同意,即表示服從權威的指數越高。

 

 

作者想測試是否有「中介變項」效應,所以分成模型一及模型二,兩模型的差別是模型二多放入「服從權威變數」。

 

在經過線性回歸(linear regression),模型一數值相當「漂亮」,幾乎變數都有顯著。研究發現,教育程度與「信任」香港警察呈顯著的負相關(B =-0.029, p<.05*),教育程度越低越傾向信任警察。使用社群網路觀看警察政府新聞也與「信任」香港警察呈顯著的負相關(B =-0.018, p<0.01**),越少使用社群網站觀看政治新聞越傾向信任警察。女性比男性更傾向「信任」香港警察(p<0.01**)。家裡收入與「信任」香港警察呈顯著的正相關(B =0.124, p<0.001***),認知自己家庭財政狀況越好越傾向信任警察。

 

 

在加入「服從權威變數」後,模型二中原本顯著的教育程度變為不顯著,顯著效果被「稀釋」,而其他的變數仍維持一樣的顯著。所以只有教育程度受中介變數影響。這樣的發現很有趣,教育程度越低越有「服從權威」的特性,這樣的特性造成信任警察與否。

 

 

所以這模型其實有兩個路徑,性別、家庭收入、使用社群網站觀看新聞頻率影響港警的信任。教育程度透過服從威權程度影響港警信任。如此的模型變得比較立體。這裡每個變數與港警信任都是一個理論的形成,例如,為什麼家庭收入越高越傾向信任港警?服從權威、性別、家庭收入、使用社群網站頻率都是高度顯著,但本篇文章聚焦在比較2014年與2019年的差異,要挑一個來解釋,「權威的服從感」是本文主要的歸因,其他只是附帶說明。這裡只有「權威的服從感」是主觀的政治心理變數,其他都是客觀的描述性變數。

 

這裡可以有個小結論,「權威的服從感」是民眾是否信任或支持香港警察的重要因素,權威服從感越高,越傾向信任警察。但是無法解釋2019年的反送中對警察的信任分析,因為兩者有本質上的差別。為什麼無法解釋,因為這「權威的服從感」是價值信仰,是需要長時間的環境及教育來形塑,具有連續慣性,很難短時間出現巨大的變化。應該不會有人五年前認為要聽父母話,五年後突然反抗這樣的想法,而且這還不是個人行為,還是整個社會突然出現這樣的氛圍。雖然沒有直接的數據佐證,但這樣的解釋不通,那所以2019的反送中的警察信任是受什麼影響呢?

 

紐約時報,《「光復香港」背後的港人身份認同危機》,點出這次的「反送中」其實是更深層的「認同問題」。裡面有年輕人說「我是香港人,不是中國人」。而這次的抗議核心「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簡單的口號,卻大大響應大多的香港人,北京對於「光復」這兩字覺得「非常刺眼」。不過,提出這口號的梁天琦說使用「光復」一詞的字面意思為「重新帶來光明」。

 

民調資料也像是支持這樣論點,港大民研六月份的調查發現,認同自己是「香港人」,而不是「中國人」,在18歲至29歲的受訪者中高達75%,相較1997年的45%以及2008年北京奧運的23%,「突飛猛進」。整體香港人認同也大幅上升。雖然沒有原始數據可以跑回歸分析認同與警察信任的關係,似乎可以從趨勢圖看出,香港認同與警察信任成「反比」,越認同自己是香港人,越不信任港警。

 

身分類別認同--「香港人」(年齡組別 7-12/1997~1-6/2019)綠線:18~29歲/紅線:30歲+/藍線:整體
資料來源: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港大民研)

 

結論,本篇文章想點出,2014年的雨傘運動與現在2019正在發生的反送中的抗議有本質上的差異。2014年民眾即使對於警察的強硬不贊同但仍過半數信任警察,當時會信任的警察的主要原因是「服從權威感」。但是2019年民眾已轉變,過半數的民眾不信任警察,而在背後不信任警察的原因與「身份認同」的轉變有很大的關係。

 

下篇,那身份認同為什麼會跟港警信任掛勾在一起,認同自己是香港人的傾向不信任港警?又或者應該這麼問,為什麼港警的形象已經離當地認同越來越遠?下篇要談到底港警發生什麼變化,這變化擴大了與香港民眾的距離。

 

※作者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