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發的數位迷彩塗裝的車載型反輻射無人機首度亮相,車旁還有兩個反輻射無人機的模型。(攝影:朱明)
柯文哲接受館長訪問時說,「向美國買軍備那真的是沒辦法,就像『交保護費』一樣,不得不買,但買軍備之餘,只要用一千多億來培植國內廠商研發無人機科技,那才是長久的道路。」(以上節錄自台灣媒體的報導)。且先不說向美國購買軍備是不是交保護費,是不是只要發展無人機就可以強化台灣國防能力,先撇開政治的紛紛擾擾,就軍事來論軍事,這樣的說法其實也有很大的商榷空間。
.
首先,近年來無人機的發展突然猛進,並在實戰中取得優異表現,因此很多人以為無人機已無所不能。但其實無人機分為三種,一種是單純偵察型,這發展的最成熟,另一種是偵察兼對地攻擊型,這也是目前很常見的,而第三種就是空對空作戰型,這目前還在研發中,美國日前才試飛成功女武神XQ-58A無人機,具備「局部的空對空作戰能力」,預計在未來正式服役後,可以搭配傳統戰機執行空戰任務。
換言之,目前的無人機還完全無法取代有飛行員駕駛的傳統戰機,因為無人機進行空戰的技術還不成熟,美國、英國與俄羅斯等國都在研發中,如之前俄羅斯才公開的獵人-B無人機試飛影片,也是一例。今天你就算再有錢,也買不到可以取代F-16V的無人戰鬥機。那一千億來研發最先進的無人戰鬥機可不可行,以台灣目前的技術能力,我是持較悲觀的態度,而且一千億聽起來很多,但若要拿來研發領先全球的高精密武器,那其實只是杯水車薪。
其次是,很多人在討論無人機時,並沒有考慮到台灣的作戰環境與優先次序,台灣是個海島國家,作戰向來以「制空、制海、反登陸」為最高指導原則,也就是防空第一、反艦第二、殲滅登陸部隊是最後的階段。但目前的武裝無人機都用於對地攻擊,無法用於空戰,那不就代表你所發展的無人機只能在最後的階段上場,而在台灣防禦作戰中最為重要的制空、制海階段,完全沒有辦法發揮功用?那發展目前的這種對地攻擊無人機可以完全取代台灣外購的所有武器嗎?
那你說渡海去攻擊源頭?這需要長程的遙控能力,需要可靠的衛星通訊頻道,但台灣又沒有自己的衛星。而且以騰雲無人機之前的引擎推力不足,無以掛載飛彈的情況來看,就算現在換了新引擎,了不起也就掛兩枚反裝甲飛彈,飛到對岸其實也無法影響戰局。拿這種戰術性武器來跨海攻擊的效果太差,不符合成本效益。所以中科院為什麼研發劍翔反輻射無人機,這種自殺性的無人機發射了就不打算收回,沒有長距離遙控的問題,而且追蹤敵方的雷達波,獵殺防空雷達這種高價值目標,這才有價值。
當然,無人載具是未來的顯學,台灣不應該缺席,但台灣要努力的方向,應該符合自己的需求並趕上最新的發展潮流。台灣四面環海,反艦能力很重要,但目前世界上很少有可以掛載反艦飛彈並長時間滯空進行海上監偵的無人機,偏偏這是台灣最需要的功能。而台灣是有基礎與能力發展這項武器的,因為台灣曾發展過空射版的雄風二型飛彈,目前也有無人機載具,關鍵就在於如何整合。即使只能掛載一枚,但能長時間滯空巡邏,識別海上目標,發動攻擊,就會很有威脅性。而其實中國很可能正在發展這樣的武器,非常值得台灣注意。
另外一點是未來無人艦艇將是新的發展趨勢,美國海軍已經計畫連續五年,以每年訂購2艘的方式,籌建10艘的大型無人水面作戰艦,來驗證這種無人水面艦艇的作戰能力。台灣其實可以發展無人水面作戰艦來擔任防空、反艦的近岸巡邏平台,以節省人力,並避免固定基地易被摧毀的問題,而由於在近岸附近活動而已,台灣可以在高山建立遙控站,解決台灣沒有衛星的問題。大型無人水面作戰艦太複雜,那台灣可以從之前正要開始建造的微型突擊艇開始發展起,由小而大,慢慢建立自己的基礎。
台灣本身如此仰賴海運,未來商用無人自動船舶也絕對是重點產業,這才是政府應該花錢大力投資、扶植的軍民共用技術,厚植國防能有之餘也一併促進產業發展。所以說要發展無人機是好事,但是無人機並非萬能,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也不能取代目前的軍購。更重要的一點是,要發展無人機也要問你要發展哪種無人機,而且在無人載具的範圍裡,無人艦艇與無人裝甲車目前也都在快速發展中,說不定這才更適合台灣未來的需求。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本文經授權,摘自作者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