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主動把台灣標示為「Taiwan, China」,以作為和中方交好的獻品之一。(美聯社)
總部設在紐約的美國最大金融服務機構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是目前唯一獲准在中國境內證券合資企業持有多數股權的美國公司。自2001年,前首席執行長威廉‧哈里森和前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會晤,隔年取得人民幣業務牌照後,這家公司便卯足勁對中國長驅直入,現任首席執行長傑米‧戴蒙(Jamie Dimon)更曾誓言要傾全力把摩根帶往中國。至於「台灣」,則也成了它和中方交好的獻品之一。
9月11日,《彭博》(Bloomberg)披露一則新聞,說摩通全球證券分析經理馬斯頓(Stuart Marston)在一封發給員工的電子郵件中,指示往後凡提到香港和澳門,都要特別加註「特別行政區」(SAR),提到台灣,就必須寫明是「中國台灣」,隨信還附上「使用標準說明」。
摩通的表態,和先前幾家國際品牌Versace、Coach、Givenchy、Asics、Swarovski、Calvin Klein和Cle De Peau Beaute的不同處在於,它尚未接受到來自中國政府對台灣、港澳等地關於「錯誤標示」的抗議,便先一步自我審查,主動迎合中國官方的非商業目的。如今,香港反送中運動讓中共統治威信遭到嚴厲挑戰,和中共打了幾十年交道的摩通,當然不會不知道自己這個時候該怎麼做。
這就回到一個人盡皆知的問題。任何一個和中國往來的外資企業,其實都沒有真正在商言商的本錢,過去「不觸碰敏感政治議題」的作風,已無法明哲保身,還必須進一步清楚站隊,以符合中國國策需求,才能在眾人覬覦的市場持續創造業績。中國將經濟和政治力量的緊扣,讓原本對兩岸政治興趣缺缺的美國企業,突然發現原來改個「中國台灣」對中國這麼重要,對這些生意人來說,反正也沒有自己國內政治包袱,至多就是舉手之勞,何樂不為。稍早之前,美國「托福」(TOEFL)和英國雅思(IELTS)相繼將台灣改標為「中國台灣」「Taiwan, China」,著眼也是為了中國市場,順服了中國政府。
那麼,或有謂依據憲法,台灣正式國名為中華民國,其英文叫「Republic of China」,以「Taiwan, China」稱呼台灣似可接受。這種說詞就真的不只阿Q可以形容。
中國政府要這些外企以「Taiwan, China」標示台灣,從來不是發個信、打個電話請其照辦,外企有其法務機制,因此當然也要有符合「法」的理據,才能建構形式上「非政治壓迫的純粹法律行為」。理據就是:
國際標準組織ISO出版了3166標準(全名為「Codes for the representation of names of countries and their subdivisions.」)。因「台灣」不是一個國家,在ISO3166定義下的「台灣地理區碼」名稱,即比照聯合國英文中的「Taiwan, Province of China」(short name),可簡寫為「Taiwan, China」。又ISO的依據,即在ISO出版3166標準之前產生的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也就是認定中國政府在國際上自恃的:中國--「China」,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Pepole Republic of China 」。
因此,一旦任何企業將台灣標示更名為「Taiwan, Province of China」或「Taiwan, China」,其實質意義,就是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省,根本沒有其他囉哩囉唆的解釋。
當然,無論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或是ISO3166標準,因台灣的特殊處境,一直以來不無國際法上的論辯空間。包括台灣曾在2007年向瑞士(ISO所在)法院提起訴訟,要求ISO將我國名稱改正為「中華民國(台灣)ROC(Taiwan)」,ISO則以台灣不是國家,不具原告適格為由,要求法院駁回,瑞士初審法院卻裁定台灣具有國家的所有特徵,有訴訟權利,遂讓全案進入實質審理。只是後來,瑞士聯邦最高法院以三票對兩票認定此案具有政治目的,非由瑞士民事法院裁決,將這個訴訟以「不受理」處理。
「不受理」對台灣當然是傷害,但以「具備國家所有特徵」之姿裁定讓案件送入審理,也有相當程度的意義。另外最近一次,就是一群在挪威的台灣人發起群眾募資,正式向變更台灣國籍的挪威稅務局提起民事訴訟(台灣人簽證國籍欄從Taiwan被更改為 China),算是最新格局的一役。
回到摩根大通高層寫給員工的那一封信,台灣名稱的標示,根本和這家公司業務無涉,但經營者會不懂得背後的政治遊戲?至於中國政府積極替台灣在國際上改名,從來也和台灣哪一政黨執政沒有關係,只看形勢比人強,它們現在操作ISO3166的能力和條件,確實不可同日而語。這是中共國策的漸層推演,也就是透過每一次台灣被外企更名的案例,逐一形成慣例,然後構成國際上普遍實質的法理確認,而且是中華民國並不存在,台灣不只不是一個國家,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在正式國家官方文書之外,各國私人大企業公開網頁幾個字彈指間的修正,就是對上述一連串進程的額外肯認。
那麼,這樣台灣就會有「亡國感」嗎?可能不會,很多人甚至還覺得說的嚴重了。台灣當下不正在選自己的總統,我們還有自己的政府、土地、人民、法院、軍隊、國旗、國歌、護照、健保和台幣。就像瑞士法院當年說的,我們確實「具備國家所有特徵」;而且坦白說,台灣在國際上食衣住行育樂那麼多領域被叫「Taiwan, Province of China」,至多是字面上「亡國」,對眼前現實生活,好像也不痛不癢,在一張表格上勾選「Taiwan, Province of China」,出國機票一樣照買、旅館照住,照逛國際各大名牌店,況且又有多少人沒事會接觸到摩根大通把台灣標示為「Taiwan, China」的字樣?
只是話說回來,台灣只要沒有「亡國感」的一天,對岸就會把那當成一種舉國的嚴重失職,在全球各地花了那麼大的力氣,砸了那麼多錢,卻沒讓台灣人感覺少一塊肉,工作上很難交待得過去,所以今天沒有,遲早他也必須做到讓大家都非常有感覺。幾十年下來,台灣政治環境已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對他們來說,近半世紀前那場中國代表權之戰其實根本還沒打完。
※作者為《上報》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