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法如箭在弦,港、中對策恰好反映兩地政府的焦慮,證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對症下藥,有效對中共施壓,迫使其放棄遏阻香港民主進程。(湯森路透)
「反送中」的戰場,從6月起抗爭持續爆發的香港,逐漸開拓國際戰線,尤其在貿易戰如火如荼的美國。早前大致整理美方針對修訂《引渡條例》的回應,曾提及訂立《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多番表示支持港人爭取民主,並承諾在國會復會後著力推動法案。
經過短暫的法定休會期,美國國會於9月9日復會。縱然如此,9月份是聯邦政府本財政年度最後一個月,國會在本月也僅剩9個工作天。復會首日,《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並未進入議程。根據參議院少數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要求優先處理議案的信函,相關議案排行於四項本土法案之後,除非設法調動議程順位,否則較難在10月1日以前表決,未必趕及中共建國70週年為習近平送上「厚禮」,但仍有機會在本年內通過。
審視法案內容,除了重申對1992年的《美港政策法》(U.S.-H.K. Policy Act)及支持港人表達自由以外,部份關鍵條款足以震懾特區政府以至北京。
第一,要求美國國務卿每年向國會提交報告,評估中共政府在香港的措施是否有違《基本法》和《聯合聲明》,國務卿必須證明香港確實享有充分自治地位,才能給予香港與中國不同的特殊待遇,一如1989年後藉延續「最惠國待遇」(MFN Clause)與否「促請中方改變人權狀況」。
在法案通過的180天內,美國總統須向一個國會的專門委員會提交名單,列出負責綁架、強迫認罪、監視、拘禁、虐待香港銅鑼灣書店職工及記者等之相關人員,以及參與壓制港人自由的相關人員,具體懲罰為凍結其在美國的財產,以及拒發他們及其家屬到美國的簽證。這對於直接執行鎮壓的特區政府人士、中聯辦及港澳辦體系甚至更核心的中共官員,皆有強烈震懾力。
第二,中共至今拒絕兌現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的「雙普選」承諾,削弱美國國會對香港保持高度自治之信心,然而惟享有高度自治,美國才能給予其區別於中國之待遇。原法案於2017年提出卻不幸無疾而終,如何判斷香港能否維持自治地位,今年重新提出的法案著眼於2020年會否舉行開放而直接的立法會選舉,取消功能組別。
假設法案實施,香港失卻特殊地位,美國極有可能取消其獨立關稅區待遇。接下來局面會有甚麼變化?
循香港出口值考慮,2018年對中國商品出口約2,923億美元,對美國則約456億美元,即使去年爆發貿易戰,香港對美國出口仍有增長,迄今佔總出口量約8.6%。
即使商經局長邱騰華再三聲稱香港經貿地位由《基本法》賦予,然而事實上一旦其獨立關稅地位不保,美方釐定的懲罰關稅也適用於香港,外貿定必遭受沉重打擊。
另一巨大影響,是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直接衝擊,將會有大量資本考慮撤出香港,為港元匯率、香港樓價帶來重壓。法案本身並不包含對香港實施金融制裁,但以貿易、金融作為支柱產業的城市,客觀上美國制裁香港致使其國際聲譽下降,外國投資者難免失去信心。
最近評級機構惠譽率先下調香港信用評級至「AA」,展望評級負面,基於示威持續損害國際對香港管治制度、法治質素及效率的看法,並質疑能否維持政治穩定。若然加上美國通過新法,香港營商環境肯定雪上加霜。
即使香港熬過第一波撤資壓力,仍有長遠持續的負面效應。美國國會議員早前促請聯邦政府退休基金撤銷投資中國企業,可見貿易戰火早晚會延燒至金融領域至金融領域。如是者,對於在美國股市、債市活動的中國企業與駐美的中資銀行,美方有可能採取更嚴厲的限制措施。
一旦香港被視作中國一座普通城市,美資駐香港的公司自然受到波及,意味香港與世界最先進國家的資本市場之間築起無法逾越的藩籬,妨礙資金流動,香港作為財富集散地的價值也就大打折扣。《華爾街日報》評論文章更是一針見血,直指中國從銀行的海外業務以至人民幣交易主要經由香港處理,其地位無法取代,如果香港遭受痛擊,必將與中國陷入「攬炒」(玉石俱焚)局面。
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之所以長期屹立不倒,其優勢在於具備獨立、透明且行之有效的法治體系。資本市場有著良好信譽,合法上市的企業能吸引全球投資者認購股票,匯集各地資金,故吸引許多公司樂於蒞港上市。
一國一地之政府,依循國際認可的規範行動,展現文明、理性、負責任的形象,對維持國際投資者信心至關重要。然而香港管治與中國日益趨同之際,中共欲通過「送中條例」將本國司法延伸至香港,「大灣區」計畫進而提早於2047年之前弭平兩地的制度差距,那誰能保證股市不會發生同樣的事呢?
美國取消香港獨立關稅地地位,認定香港自治地位喪失,一如對華為性質的認定,以國家影響力帶動全球投資者削弱對香港的信心。資本市場從來不如意識形態權衡,而是考慮風險。美國根據立法及國會的判斷,若確信香港不再有自治,很多政策、規定會隨之跟進調整,政治不穩帶來的投資風險亦與日俱增。
特首林鄭月娥表面上抨擊美國,直指《香港人權和民主法案》干預香港內部事務,但暗地裏商界以至金融業者均心知前景堪憂。中共因應香港抗爭「黑天鵝」的震盪,最近由國務院國資委向國企巨頭下令增加對香港投資、加強管控企業,以收金融維穩之效。
在此敏感時刻,港交所(HKEX)突然高調宣布以溢價23%,即316億英磅天價收購倫交所(LSE),旋即遭倫敦聲明斷然否認,稱邀約僅屬港方單方面提出。有評論懷疑是一場「敵意收購」,英美傳媒更是一面倒地負面報導,憂慮港交所的政府背景及收購後英國政府的監管風險。
這場鬧劇背後,又是籌謀為中國及香港於貿易戰找出路。美國的金融制裁將發未發,上海及深圳交易所要爭取國際業務難乎其難,於是香港交易所就可以其特殊地位,洽談倫敦交易所併購,未來可望繞過美國的制裁包圍網,在英國操作離岸人民幣甚至中國債券業務。
更進一步,甚至可協助中國企業大舉進軍倫敦,從合法的上市集資、掌握其交易平臺的技術數據移植中國,到非法的走資或洗錢,即便仍受英倫銀行及監管機構所限,無論如何也會成為金融以至國家安全的缺口。所以英國即使深陷脫歐陰霾,仍然對「中國接管」倫交所表示反感,也普遍認定失敗收場。
美國新法如箭在弦,港、中對策恰好反映兩地政府的焦慮,證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對症下藥,有效對中共施壓,迫使其放棄遏阻香港民主進程。至於國會兩黨商議其間,會否制訂更嚴苛的制裁條款,我們且拭目以待。
※作者為香港人/網媒記者兼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