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羅門和吉里巴斯兩國和中國建交,對美國和澳洲的印太戰略而言是當頭棒喝。(資料照片/美聯社)
一周之内,索羅門群島(9月16日)和吉里巴斯(9月21日)相繼與台灣斷交。台灣邦交國下降到15個。台灣的斷交危機終於從非洲、中美洲再延伸到太平洋。客觀而言,這次斷交危機可能遠比此前的嚴峻。
經過中共多輪搶邦交,進入21世紀,台灣邦交國已剩下一群非洲、南美、中美洲與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的小國(除了歐洲馬其頓在2001年斷交,以及歐洲的梵蒂岡)。而這些剩下的邦交國,其重要性並非等同。
非洲邦交國數量不多,地理分立,與台灣路途遙遠,對台灣重要性不高。中美洲邦交國雖然也路途遙遠,但邦交國衆多,有抱團效應,在國際場合容易凝聚為一種區域性的聲音。而且,出訪中美洲邦交國,也能讓過境美國的過境外交合理化,對彰顯和維繫美台關係非常重要。
太平洋邦交國最重要。它們不僅數量多,能抱團,更重要的因素是台灣本身具備「島國特性」,也可以視爲太平洋島國的一員,與太平洋島國休戚與共。地理上,台灣位於太平洋島國面對大陸的最前線,太平洋邦交國在台灣「背後」,是大後方。在人種上,台灣原住民的南島語系特性,又令台灣和太平洋島國能形成血統上的親近感,儘管這種親近感長期沒有被很好地培養。在地緣政治上,太平洋島國是美澳紐英法的勢力範圍,長期是中共難以滲透的「空白」區域。在經濟上,太平洋島國人口不多,「金援外交」並不需要太高的成本。
與中國一兩年前在爭奪中美州邦交國採用的「突襲模式」不同,台灣對索羅門群島的邦交是早有所聞,也投入了大量外交資源爭取。早在今年三月份,索羅門群島執政黨民主聯盟黨在競選綱領中已提出要重新檢視與台灣的邦交。大選後,勝選的蘇嘉瓦瑞總理(另一個政黨)隨即也表露與中共建交的主張。最後執政聯盟黨團會議表決,出現27票支持,6票棄權,0票反對的壓倒性意見。這表明,索羅門群島要和中共建交的設想,不是因爲一個政黨新上臺,「一朝天子一朝臣」而導致的。
在傳出邦交不穩後,台灣外交部對此已有警覺,也投入資源挽回,索羅門群島甚至在斷交前夕還派外交部長訪台。這些也都沒法挽回索羅門群島。
索羅門群島是太平洋邦交國中人口最多,陸地面積最大的一個,也是台灣在太平洋最重要的邦交國。而陸地面積細小但海洋面積廣大的吉里巴斯,在幾天後宣佈斷交,可以看作是太平洋島國邦交接近「崩盤」後續。
在兩國斷交之後,台灣在太平洋島國的邦交國,剩下馬紹爾群島、帛琉、諾魯、吐瓦魯四國。前兩者是美國的前託管地,現在與美國有特殊關係,中共不容易撬走。後兩者均有危機。
在很多台灣人眼裏,邦交國都是小國,而且也覺得台灣「出錢買外交」非常不合算,多一個少一個無所謂,對邦交國沒有太多的親近感。臉書上大量流傳的是台灣護照如何比中國護照「好用」的文章。有人甚至認爲,當所有「中華民國」的邦交國都斷了,正好順勢葬送「中華民國」,凸顯台灣國格。這些説法都有點「鴕鳥政策」。
邦交國如果維持在二十多個,當然多一個少一個關係不大。但自蔡英文上臺以來,邦交國已經下降了六個,占原有邦交國的七分之二,這並非一個小數目。如果加上被傳不穩的梵蒂岡、吐瓦魯、海地等國和一些突如其來的變故,邦交國有可能跌到十個以下。可以說,現在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
台灣最重要的對外關係固然是美國,其次是日本。但一定數量的邦交國依然是台灣彰顯國際成員身份的重要指標。這令台灣在國際法與國際關係上與那些只有一兩個國家承認的所謂「獨立國家」(如俄羅斯的幾個附庸國)相區別。台灣也因此在國際上有自成一格的特殊的「國家身份」。在國際場合,不斷有友邦幫助台灣發聲,也是台灣保持國際關係能見度的重要方式。這些都是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不是「一國的内政」的最好表現形式。
而所謂台灣頂著「中華民國」的帽子,所以讓友邦分不清「台灣和中國」的關係的説法,更是掩耳盜鈴。國際社會上早已沒有什麽國家認爲,台灣能夠代表「整個中國」。因此,雖然在形式上,某個國家選擇與台灣還是北京建交,還是與「哪個中國建交」的問題;但在實質上,已成爲新斷交的國家是否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問題。
至於護照的好用與否,更和國家主權及安全沒有太大關係。簡單一句,香港的護照比台灣還好用,又如何?
兩國斷交固然是台灣外交的危機,但對美國和太平洋區域大國澳洲而言,更是嚴重的外交挫敗。
這次索羅門斷交風波,美國和澳洲也投入大量資源勸阻。美國一改前兩年對中美洲國家與台灣斷交時那種「皇帝不急太監急」(只有底層官員着急)的放任姿態,甚至計劃出動副總統彭斯與蘇嘉瓦瑞總理會晤:在美國外交史中,以副總統單獨約見一個小國領袖是不尋常的高級別待遇。然而,這依然無法阻撓索羅門群島斷交。
要理解美國和澳洲的挫敗,就要跳出中國只靠「金錢收買」的思路局限。雖然中國的金元政策在這些斷交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不能視爲中國只用金錢收買。國家利益和國家尊嚴也非常重要。
小島國家最大的利益在於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淹沒這些小島。對這些國家來説,這是一個生死存亡的問題,而不是有錢一點還是窮一點的問題。這幾年中國在南太平洋島國大受歡迎,是因為中國在態度上支持減排,也確實在綠色能源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儘管中國還是最大的排放國)。這與否認全球暖化、否認暖化是二氧化碳排放所致,繼續大力開發石油資源、大幅度削減對外氣候援助、退出巴黎氣候公約的美國,成爲鮮明對比。
而澳洲雖然對氣候問題非常關注,與小島國家有共同利益。但因爲在太平洋島國論壇一國獨大之故,加上曾經是多個小島國家的托管國,對小島國家一貫傲慢,比美國更甚。如何捍衛自己的主權,讓自己有獨立國家應有的尊嚴,不讓其他國家「指導」,對有完整主權的小島國家來説,與經濟支援至少同等重要。在與北京建交一事上,兩國打出的理由顯得理直氣壯,也事關主權和尊嚴:美澳都與北京建交,爲何不允許兩國與北京建交?
在他們看來,中國的介入可以讓權力「平衡」,至少讓澳洲不再那麽傲慢,並不是一件壞事。要知道,不僅大國可以打小國牌,借助主權,小國同樣也可以打大國牌。
兩國與中國建交對美國和澳洲的印太戰略而言是當頭棒喝。對台灣來説在國安的層面也毫不樂觀。經歷此戰,美國固然會更加重視台灣,或許是對台灣利好的一面;可是印太戰略大格局的失利對台灣絕對不是利好消息。
※作者為國際關係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