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把陸生當作台灣大專院校救亡圖存救命藥方的學校,從來不在乎「陸生來台」的更深層涵義。(圖片截取自Google map)
2016年蔡英文上台三個多月,紐約時報連續刊出一系列報導,主要採訪中國海外留學生,以易地而處之姿談其愛國主義。曾試圖從他們的角度挖掘出中港台三地矛盾激化和認知鴻溝愈顯擴大的原因。
當時兩岸關係變化有蔡英文上台因素,有南海仲裁問題升溫,以及美國大選預告的中美對抗。在這些時空背景下,同一時刻,中國年輕網民正大舉透過網路(如小粉紅)在全球各地對外展現他們的愛國者肌肉,只要有誰損及中國形象,誰就會招來他們程度不一的網路批判轟炸。
至於紐時挑選採訪的中國留學生,根據其報導,他們除了能在網上健筆如飛議論時局,卻又相對在感情上,對中國這個國家採取了克制而適度的態度,和網上如狼似虎、經常語帶暴怒的小粉紅並不一樣。在被中國激進愛國主義佔據大半的網域世界(如微博),紐時說這幾個留學生的發言儘管顯得微不足道,但他們這一代人有其漸入主流的方式,因此並非「沉默的大多數」。
其中受訪學生之一「A君」,他是所謂「陸生元年」(2011年)抵台的首批陸生,申請就讀的學校,就是近日發生「反送中連儂牆遭中生破壞」的那間中國文化大學。
他曾呼籲陸生可比照僑生和外籍生納入台灣全民健保,另外他也說過自己希望能以陸生身分和台灣社會和解,並改善台灣人對陸生的誤解和不友善。接受紐時訪問時,他大致的態度儘管不脫典型中國政治主流觀點論述,對民進黨自然也存有疑慮和不甚了解。
但比起中國網上小粉紅的情緒沸騰,A君的確如紐時所形容的,是個語帶克制的陸生。而這樣的克制,應該也不純粹只是基於自我壓抑,而是帶有個人的反思。否則,他也不會在採訪中,連同吐露那些恐怕會被中國愛國主義者貼上叛徒標籤的話,像是他說:
中國總是對台灣的歷史不理會,也不願意去了解。比如說有部台灣電影叫做《KANO》,是魏德聖的「台灣三部曲」的最後一部。這部電影講日治時期的一個棒球隊打入日本甲子園的故事。電影上映後在大陸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很多人就會問,為什麼裡面的台灣人要說日文?說日文我就看不起你!但是如果你了解當時的情況,1929年,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因為殖民教育的原因,當時的台灣人都用日文溝通…往往很多時候,先天的一些偏見就會讓你把真實的台灣拒於千裡之外…
以及:我並不是一個支持(台灣)獨立的人,但我對現在大陸主導的統戰方式也有很多懷疑。我大學是讀歷史的,了解過兩德走向統一的過程,但今日的兩岸情況卻截然不同,如果大陸還是想要透過經濟達成統戰目的,讓我有點懷疑這樣的方式是否真的有效。
還有:(中國)國人長期接受「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教育,「台獨」並不是一個必須要被理解的事物。他們不需要知道台獨的成因,也不需要知道台獨到底有沒有市場,他們只需要知道台獨是一個必須要消滅的東西。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透過紐時這篇報導,我們認識了這樣一位陸生,透過這樣一位陸生,我們看到了兩岸學生交流之下,彼此關係似可從其量變而到質變,說不定還真如紐時所說的:「在中國這片土地之外的生活學習經歷,讓他們(A君等)在思考時,無須遵守一個官方給予的範式。多元的社會使他們的價值觀重構,讓他們難掩與國內讀書的同齡人有不同想法。」果真如此,A君所希望能以陸生身分和台灣社會和解,未必做不到。
偏偏,回頭看看那些近日在文大校園,為著 「反送中連儂牆」而對港生施暴的陸生,究竟孰令至之?是誰把網路上原本已然擅長口誅筆伐的小粉紅,檯面化、實體化成直接在台灣校園裡對他們的對立面咒罵兼動粗?今天大家看到的是中國海外留學生動輒聚集對香港留學生惡言相向,連台灣校園也保護不了遭陸生霸凌的港生,徒讓「A君們」無法形成「大多數」,還「沉默」了?
至於文大校方的處置,不也在在證明,這些把陸生當作台灣大專院校救亡圖存救命藥方的學校,從來不在乎「陸生來台」的更深層涵義,而僅僅只是把「陸生」看成學校繼續營生的變現統計。真有志學問的陸生,真的是不去念也罷。
(取自批踢踢八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