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土豪分田地 北京國企巨頭蠢蠢欲動接掌香港

無妄齋 2019年09月30日 07:00:00
時至現在,國企巨頭蠢蠢欲動接掌香港重要企業,本港地產業無論投誠與否都難逃中共直接控制的命運。(湯森路透)

時至現在,國企巨頭蠢蠢欲動接掌香港重要企業,本港地產業無論投誠與否都難逃中共直接控制的命運。(湯森路透)

歷經百日過後,香港抗爭仍舊烽煙不絕。中共既未能著令特區政府「止暴制亂」,卻主動另闢新戰場,矛頭直指富豪李嘉誠。連結近日發生時事,反映中共與地產商之間關係出現變化,背後顯見有莫大隱情。

 

事發緣起於本月,李氏出席大埔慈山寺公開活動,語重深長勸告青年體諒大局停止爭鬥,同時建議政府對年輕人「網開一面」。

 

自6月9日100萬港人上街遊行,早已明確反對修訂《引渡條例》,特區政府卻漠視民怨沸騰,於當晚宣布將修例草案送交立法會二讀、在立法會外爆發警民衝突,終釀成6月12日甚至往後從和平示威演變成武力抗爭全面升級,可見惡劣局勢,實為政府拂逆民意所致。

 

李嘉誠看似雲淡風清,談到政府應寬宏對待基於義憤而犯法的「未來主人翁」,在時局風高浪急之際,勸官方雙方各退一步,暗有調和折中的意味。



可惜李氏釋出善意,北京政府不僅未有領情,旋即於9月12日連發三砲抨擊:《人民日報》率先不點名批評李嘉誠等地產商「祇打自己算盤、囤地居奇、賺盡最後一個銅板」,真正對香港未來負責、對青年網開一面是要他們釋放土地;中央政法委透過微博公眾號「長安劍」,猛烈砲轟李氏呼籲屬「縱容犯罪」,援引網絡留言力數李氏罪行,進而把社會根源矛盾歸咎於樓價高企;《新華社》時評也強調房屋問題已到「痛定思痛、必須解決」地步,著令增加土地供應以改變「地產經濟獨大」現狀。

 

即使李氏翌日以基金會名義回應,軟中帶硬,但中共黨媒及愛國群眾意猶未盡的輿論攻勢,仍未止息。數天後,工聯會會長兼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吳秋北就以「蟑螂王」肖像,繼續人身攻擊其為富不仁,不放國家機關在眼內。

 

中共中央政法委透過微博公眾號「長安劍」,猛烈砲轟李嘉誠的呼籲屬「縱容犯罪」。(湯森路透)

 

中共舞劍 意在地主

 

表面看來,李嘉誠未盡緊跟中共主旋律,讉責暴力之餘全力支持特區政府強硬執法,反而以「和事老」姿態居中調停,黨國領導看在眼裏,自是不悅。但勞師動眾貼上亂源標籤鬥爭,自然不止為針對李氏一人。

 

留意官媒貶抑言論,你會發現眾口一辭的論調:香港樓價高昂、民生置業艱難、社會怨氣蒸騰,以李嘉誠為代表的地產商是禍亂之源。那麼,李氏有甚麼立場與資格勸誘各方克制,要求政府對年輕人從輕發落?

 

當前局勢動盪不安,彷彿無關林鄭月娥強行修例、雷霆鎮壓,而是以李氏為首的「地產霸權」肇禍。特區政府以至北京欲轉移焦點,將事態激化之責任推卸至「四大家族」(長實、恒基、新鴻基、新世界)身上 — 這群業界菁英長期囤地,待土地增值後沽售獲利,致使貧富日益懸殊,民怨積壓,終借政治事件興師問罪,政府成了代罪羔羊。

 

9月初,親中政黨民建聯發動請願刊登廣告記者會攻勢,醞釀推動《收回土地條例》,以公共利益為由釋放新界農地,以興建公共房屋;新民黨議員容海恩也提倡以土地改革修補社會的對立撕裂。無獨有偶,黨媒圍剿李嘉誠之餘,均提到引用條例解決香港土地稀缺,為樓市降溫。換言之,為了緩和香港矛盾,官方幕僚嘗試將框架扭轉為「人民鬥人民」,地產業頓時淪為批判對象,政府反而是站在「為民設想」的一方。

 

「打土豪,分田地,鬥地主」2.0

 

有泛民主派指出,過往反對《收田土地條例》徵地的建制政黨之所以今是昨非,由在議會投下反對票變成積極爭取,緣於近月受「反送中」拖累支持度大幅下滑,意圖在11月區議會選舉前收買人心,設法止損。然而條例過往因利害關係,歷屆特區政府鮮有引用,林鄭治下亦傾向使用「公私合營」方式與地產商共同開發建設,故此時提出,被公眾質疑成效與誠意。

 

理論上,購入土地需要多年時間方能興建成住宅,但增加土地供應仍是最穩健的壓抑樓價之策。發展商若相信將來土地供應量會永久及顯著上升,為了規避捐失,會減持手上未開發的土地儲備,多建房屋,增加樓宇供應;有意置業的市民也隨之調整預期,不再積極入市推高樓價,減少炒賣的誘因。

 

然而香港土地供應自2005年起幾乎陷入停頓,主權移交後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擬推行「八萬五建屋計畫」慘遭滑鐵盧後,延至2014年方重新推行《長遠房屋策略》,惜為時已晚。即使如今以《收回土地條例》達到一時的緩衝效果,但公眾無法肯定新土地政策能否延續下去,杯水車薪的農地釋出根本無助扭轉大局。

 

那邊廂,地產建設商會連忙發表聲明澄清「囤地」一說純屬誤解,根源在土地開發的行政及審批程序冗長。代表業界的立法會議員石禮謙更直言政府向地產商開刀,不過是挽回低迷民望之舉。

 

特區政府以至中共矛頭所指的地產壟斷力量,從來不是港人無法安居的惟一主因,關鍵在政府未能多管齊下,除了發展偏達地區土地以外,市區及工廠區的改畫重建步伐緩慢、無法拆解新界鄉紳的利益糾紛未有適度放寛地積比率及簡化改動用途程序、未能及早宣布未來20-30年的土地供應規畫、增加公屋供應及更有效分配現存的公屋資源,好行權宜而欠缺明確的長遠考量。

 

劫富濟貧為名 改弦易轍為實

 

當然,中共把政治問題轉移至民生艱困的「庶民對權貴」宣傳導向,歷經中、港管治高壓手段的港人自然不會賣帳。故此其幕後部署,恐怕是借題發揮,醉翁之意不在酒。

 

根據《路透社》9月13日的獨家報道,近百名中國頂尖國企的管理層聚首深圳,出席由國務院國資委(SASAC)召開的會議。席間國資委向他們要求增加香港投資、抓緊企業管控,既是美中貿易戰延燒至金融領域以前的維穩布置,同時為全面接管香港企業命脈舖路。國企代表承諾將投資香港房地產、旅遊業等核心行業,刺激就業、穩定金融市場。

 

蘋果日報》跟進報道,國企赴港交流團並非單純出席貿發局主辦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國資委另外安排他們與特首林鄭月娥在禮賓府直接會面,提及特區政府積極配合扶持國企政策,「相當於任由中資公司開價」。準備會面的文件包括三項內容:國企在港投資狀況、未來在港投資大計、需要香港政府在政策上資源上如何配合。

 

說穿了,就是中央政府動員「國家隊」入場。

 

北京要從地產鉅子收回香港土地儲備,也要有所補償。但資金從何而來?可行的選項,是收回土地同時,預售予中國國企,由他們到香港參與樓宇建設;或者變相的土地交換,以未來「大灣區」屬中國的土地開發權,優先分配予香港發展商,利益均沾。

 

8月28日,新鴻基地產宣布引入吳向東為獨立非執行董事。身為共產黨員兼前華潤地產主席的吳氏,名義上是強化該集團與中國的關係,參考其中國地產業經驗,但有理由相信,除了黨委入侵港資企業運作以外,亦屬港中土地政策整合的一步棋,先安排黨委談妥中港土地的交換協議。

 

聞風而動的,還有新世界發展。9月25日,集團執行副主席兼總經理鄭志剛宣布捐出300萬呎農地,紓緩房屋問題,回饋社會。旁觀者心知肚明,這是中共官媒上述威迫恫嚇的必然結果。

 

港式計畫經濟降臨

 

要消滅資本家的共產黨,雖然在管治初期與地產商形成利益聯盟,但到危急存亡之秋,終究暴露分歧。中共的如意算盤,是讓「地產霸權」充當香港動亂的罪魁禍首,政府再以「鬥地主」的英姿現身,懲治這群為富不仁的奸商。

 

不過「地產霸權」之所以長期壟斷,發展至商業、電信等各行各業,原因是進入議會、執掌政府的並非真正的民選代表,無法平衡制約利益團體,造就官商共謀、向少數行業靠攏的嚴重傾斜。若任由更嫡系的國有企業取而代之,則讓香港經濟利益和政治權力更集中於黨國少數領導手上,隨着中南海的指揮棒起舞,港人命運至此更是任由宰割,自由民主遙遙無期。

 

由此引申,將「土地」這項關鍵戰略資源收歸政府掌控、重新分配,可視為中共實行計畫體制的前奏。回顧中國首度全面建立計畫體制,實際上耗時近10年,其時「土改」階段如下:

 

1949-1953年鞏固在農村的政權基礎,為農民分得土地,藉「鎮反運動」消滅地主與富農,滿足農民翻身的願望

 

農村政權基礎稍事穩定以後,旋即將主力投入城市。1953-1956年,實施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消滅資產階級和小資產者,生產、流通一切關鍵資源集中於政府

 

1953-1956雖以城市改造為重心,農村同步以互助組、合作社形式,逐步集中土地生產要素。直至1958年發起「人民公社運動」,城市改造後轉回農村,一下子把本來分予農民的土地,全數回收到公社,把公社變成兼有經濟、政權功能的組織,即所謂「政社合一」

 

以上變革,中共通過雷厲風行的社會運動完成。時至現在,國企巨頭蠢蠢欲動接掌香港重要企業,本港地產業無論投誠與否都難逃中共直接控制的命運,香港未來進入「大灣區」的一體計畫體制,也許在所難免。

 

※作者為香港人/網媒記者兼撰稿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