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佑宗專欄:台灣年輕人憤怒背後的政經分析

張佑宗 2016年11月13日 07:00:00
過去學生為反課綱衝入教育部,為反服貿衝入立法院、行政院,民進黨完全聲援並提供各種服務,如今執政後,也開始遭遇青年團體的反彈。(攝影:陳駿碩)

過去學生為反課綱衝入教育部,為反服貿衝入立法院、行政院,民進黨完全聲援並提供各種服務,如今執政後,也開始遭遇青年團體的反彈。(攝影:陳駿碩)

上週一(11月1日)高教工會、政大勞動權益促進會等學校社團,衝入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辦公室。隔天,青年團體再度闖入民進黨中央黨部,要求蔡英文回應砍七天假是否符合蔡英文承諾的工時下降、薪資增加、保障非典勞動者權益?有些人認為這是民進黨自食惡果,過去學生為反課綱衝入教育部,為反服貿衝入立法院、行政院,民進黨完全聲援並提供各種服務。蔡英文隨後在民進黨中常會表示「在野時的同伴,現在突然處在不同的立場」,「這種心情上的感受,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既然執政就要考慮國家往前走的動能跟社會力的集結,這是執政者的責任。

 

蔡英文執政前後立場改變之大,讓年輕人對民進黨執政大失所望。但是,如果以更深層的政治經濟分析,背後代表的其實是當今民主國家民主主權(democratic sovereignty)空洞化(hollowing out)的現象。隨著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的發展,影響人民生活的重大政策,不再由國內因素或資本決定,民選政府漸漸變的無力(powerless),無法將選前的競選承諾轉成具體的政策。反全球化的思潮與行為正在各地蔓延,年輕人正在推動一場革命。

 

年輕人為什麼要反全球化?因為全球化背後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意識型態帶來分配越來越不平等,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民主國家主權空洞化的結果,使得當今任何民主國家都解決不了不平等的問題,即使想解決,又會引發投資出走(exit)的困境。

 

民主與不平等能相容

 

民主給富人與窮人一模一樣的選票,當社會分配越不平等時,當政者必然面臨多數窮人階級要求重分配的壓力,理論上民主應該會降低不平等。但是,最近十幾年來的研究顯示,民主居然可以和不平等共存,民主不必然降低不平等狀況。90年代後的美國,經濟不平等越來越嚴重,成為政治兩極化(political polarization)的溫床,使得今年美國總統的選戰激烈無比。經濟不平等更會影響新興民主政體走向穩固或崩潰,Houle的研究指出,當經濟越不平等時,新興民主政體越容易崩潰。

 

最近,Adam Przeworski在一篇文章中講述他如何找尋兩百多年來,在政治經濟學上的一個大困惑(The big puzzle)。民主和私有財產制、社會與經濟不平等相容的悖論。對馬克思主義者而言,資本主義不可能與民主相容。歷史發展事實是窮人擁有投票權,但私有制及經濟不平等依舊持續發生。即使左翼政黨上台,他們也會遵循資本主義的邏輯,壓抑工人提高工資的要求,藉以保護民主甚至不惜經濟損失或選舉失敗為代價,如同台灣當今的現況。Przeworski認為高工資會使(國際與國內)資本家的投資減少,而投資卻是創造經濟發展充分的條件之一,政府只能犧牲工人利益來換取未來經濟發展。所以,妥協是理性的選擇,在妥協策略下資本階級不僅能夠投資,並且可以享受民主,這就是「民主的階級妥協」(democratic class compromise)。

 

不同的年輕人面對這種發展趨勢可能會有兩種極端不同的反應,一個是富有的年輕人開始偏好威權統治,另一個是沒什麼錢的年輕人會走向民粹(populism)。

 

富有年輕人轉向偏好威權統治

 

這幾年全球民主化的發展不但停頓下來,連老牌的民主國家也發生去鞏固化(deconsolidation)的現象。Foa and Mounk發現1980年後出生的美國人,只有30%左右認為必須生活在民主制度的環境下,歐洲國家平均也只有45%左右。美國社會將近有25%的人認為民主不是一個「好東西」,歐洲國家則有13%。更奇怪的,將近有35%年輕且富有的美國人居然可以接受軍事統治,歐洲國家也有17%。在歐美國家興起支持威權統治的氛圍下,讓川普在共和黨的初選中獲勝,顛覆美國民主制度的傳統。德國二戰之後,對極右勢力戒慎恐懼,近年來極右勢力卻來勢洶洶。法國極右派政黨民族(國家)陣線(FN)2015年5月在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選舉中獲得25%選票和24席,超過兩大主流政黨社會黨(PS)和共和黨(LR)。

 

根據中研院社會變遷2015年的調查資料,台灣30歲以下的年輕人,有65%不滿意民主制度的表現,36%的人偏好專制體制,只有38%的人偏好民主體制。30歲以上的人,則有22%的人偏好專制體制,卻有49%的人偏好民主體制。兩者之間的差距很大,直觀的解釋是1985年代後出生的人,因為沒有經歷台灣威權統治的經驗,無法比較民主體制和威權體制的差異,以及對威權統治有一點好奇;但是,如果深入進行統計分析卻發現,分配正義是台灣年輕人偏好民主或威權最重要的解釋因素。認為台灣社會福利已經足夠或太多的年輕人,會比較偏好威權體制。認為台灣社會福利不足或太少的年輕人,會比較偏好民主體制。

 

富有的年輕人偏好威權完全可以理解,羊毛出在羊身上,政府多點社會福利支出,他們就得多繳一點稅。沒有錢的年輕人比較偏好民主也是理所當然,他們只能用選票換取更公平的社會,同時也對民主體制的表現最為不滿。

 

行動派年輕人須避免走向民粹

 

民粹主義這個概念,在台灣社會早就被污名化了。民粹主義代表一種民眾不滿現有政經結構的政治或社會動員,對民主發展有正面與負面的影響。民粹政治之所以會對當代民主發展產生威脅,在於民粹政治往往是一個「違法的民主」(illegal democracy),民粹的政治領袖往往會不理會既有的法律規範,最後破壞了政治體制的制衡設計與法治體系(rule of law)。

 

簡單來說,民主和民粹都是「以民意為依歸」,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民主強調「民意多元性」與「妥協性」,每一個議題社會必然出現多種意見,任何意見都必須被充分尊重,只有少數民意集結成多數民意的條件下,政府才會採納這種意見。民粹主義所強調「民意一元性」與「不可妥協性」。也就是只有我才能代表公共利益的「全意志」(general will),別人的意見都是私利,造成政策沒有任何妥協空間,大家只能硬碰硬。

 

其實,台灣年輕人應該訴求廣大社會群眾對恢復七天國定假日的支持,而不是不斷向執政者抗議、施壓。2014年太陽花學運成功的關鍵,不就是學生獲得社會廣泛支持後,政府不得不退讓嗎?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關鍵字: 柯建銘 勞團 七天假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