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即不離》:缺席的歷史,在橡膠林、夢境、歌曲中傳情

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2016年11月11日 14:40:00
《不即不離》海報(牽猴子整合行銷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不即不離》海報(牽猴子整合行銷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已有多部短片拍攝經驗的導演廖克發,長期關注移民、離散情感、家族記憶,角色多是橫跨文化、語言與國度,在歷史長河中漂流的人,比如《愛在森林邊境》(2009)那位從馬來西亞移民到台灣的太太;《雨落誰家》(2012)的菲律賓女工、《一起去看海》(2013)的泰國移工、女性陸配,或許同樣來自他鄉現定居台灣的廖克發,對於跨界移動、流離的家國認同、在邊界/邊緣間種種的在場與缺席頗有共感,亦或是他貼近但又微微保持「外來者」身份的創作位置,讓其作品視角總維持入裡而細膩的姿態,關照被主流社會忽視的人群。

 

 

廖克發的最新紀錄長片《不即不離》,從自身的提問開始:「為什麼父親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缺席,為什麼父親的父親也是?那公公(對祖父的稱呼)到底去了哪裡?」鏡頭隨著他回到馬來西亞的家鄉,抽絲剝繭地追問著家中不可說的秘密——關於公公的「消失」。

 

《不即不離》劇照(牽猴子整合行銷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經歷英國殖民、日本佔領的馬來亞人民長期遭受不平等的對待,加入馬來亞共產黨,抗日、反英國殖民爭取獨立,成為追尋理想的行動。廖克發走訪許多前輩,拼湊那段被馬來西亞官方抹去、不可言說的歷史,那些曾經參與過馬共、與公公一起並肩作戰的同志們,如今分散各地。事隔多年,回憶起保衛家國而奮戰的歲月,依然是神采飛揚,眼神熠熠,然而為什麼愛國的人們,卻無法回到自己的家鄉,必須棲居他方,認他鄉為家鄉?廖克發讓大半輩子都流亡在外的馬共同志在鏡頭前說出他們的故事,唯有如此,他才可能貼近公公當時拋下家庭,加入共產黨的心情。

 

 

從家族出發,一路索驥至國家;從家人的回憶,看見相似境遇者之間的普同情感。馬來西亞國歌,化作不同版本的情歌,人們哼唱流傳。《不即不離》讓人想起《星國戀》中相似的宿命——即使不被母國接受,這些回不去家鄉、但始終夢著的馬共前輩們,依然真切地惦記著。最後在黨員聚會的場合,來自不同文化、宗教,說著不同語言的人們因著相似理念而聚首,這是常年因著獨立運動種族化而分化彼此的國家中,極為珍貴的時刻——華人、馬來人、印度人打破彼此的疆界,不分你我相互擁抱、寒暄,一起跳舞,映照著當年馬來亞共產黨在叢林裡生活的影像,膠捲喀喀響著,將人們拉回了年輕時滿懷理想的時光。

 

《不即不離》劇照(牽猴子整合行銷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逝者無以挽回,對於家園的思念,只可能存在於夢裡,但《不即不離》裡父輩的缺席,在這傳講、聆聽與記錄的過程中得到某種程度的彌補。雖然腳下的道路未必光亮,暗影仍未遠去,關於公公的故事,廖克發從家人的回憶、馬共同志的故事中,匯聚、映照出模糊又清晰的身影,銘刻在記憶裡的形象透過言語再次現形,一如那幅父親在公公過世後找人繪製的肖像,神似,但其實是推敲、模擬。

 

 

歷史的缺席,記憶的存在,肉體的缺席,幽魂般的存在;不同人物、不同位置,就有不同的回憶與故事,正如導演自述,「身為一個電影人,並非歷史學者,其實我倒喜歡這一百個故事,因為它們是思念公公的一百種方式,一百種情感的變身。」

 

《不即不離》劇照(牽猴子整合行銷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不即不離》一如許多牽涉歷史的紀錄片,似乎總憂心觀眾對其談論的時代背景不熟悉,傾向運用資料畫面、旁白口述鋪陳出社會圖像,體貼觀眾幫助觀眾迅速進入其複雜的歷史背景(但是否以此形式嫁接、再製了同一套大歷史,或可再深入討論),並透過個人「小歷史」,補遺、反證主流論述。

 

 

回到影片初始,廖克發的提問不僅是公公的缺席,它更是父親的缺席——一個不在家的父親;隨著影片推進,我們逐漸有了公公離開家的答案,他有著保家衛國、期待更美好未來的理想,為了達成理想,他可以放棄私我。但是,對於父親的缺席——一個從小就沒了爸爸的父親,可以感受到鏡頭與鏡頭背後的雙眼渴望在那張臉上搜尋些許蛛絲馬跡,在影片的最後,其實留下許多疑惑,那疑惑包含了父親自身;鏡頭拍攝父親在家鄉的林子中漫無目的走動,既熟悉又陌生,時而撿拾地上的東西,時而望向遠方無語,「我都不知道在哪裡啊。」影片的最後,似充滿遺憾的一聲喟嘆,但似也暗示這故事尚未說完。(文/謝以萱)

 

 

《不即不離》Absent without Leave

上映日期:2016年11月25日

 

《不即不離》預告片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