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幾年來,美軍的長程打擊能力與運輸技術,可謂突飛猛進,圖為美國空軍機組人員登上C-17運輸機。(湯森路透)
近來隨著美、中貿易戰的升溫,美國認定中國是未來的戰略競爭對手,讓兩國的關係越來越緊張,連帶的也讓美、台關係快速升溫。再加上美國接連通過重大的對台軍售案,還不斷派遣軍艦航經台灣海峽,以反制中國的勢力擴張,都讓台灣社會開始期待未來美、台雙邊會有進一步的軍事合作。由於美國國會也曾在國防授權法中表達不具約束力的國會意見,建議美軍應該參與台灣的演習,以提升台灣的防衛能力,因此這樣的期待並非不切實際;甚至在台灣旅行法通過後,美國高階官員接連訪問台灣,這也代表軍職人員可以踏上台灣土地,為將來美軍艦艇停泊台灣港口埋下伏筆。只是在期望與美國加強軍事合作時,也有必要瞭解近年來美國全球軍事部署觀念的改變,以免產生誤解,或是朝錯誤的方向努力,導致事倍功半、期待落空的結果。
美國在二戰結束後,一躍成為世界超級強權,立刻隨之而來的冷戰,也讓二戰結束後駐留在世界各地的美軍部隊沒有撤離,反而成為了今日美國在全球擁有軍事基地的濫觴。一直要到冷戰結束,許多美軍基地失去了戰略意義,為了節省在別國駐軍的龐大經費,才讓美國關閉了部份的海外基地,從世界各地撤回了數萬的部隊。如撤離菲律賓的蘇比克灣基地就是一個很有名的例子。但隨後爆發的反恐戰爭卻又讓美國擁有了另一次在全球部署部隊,以打擊恐怖份子的理由。不過由於反恐戰爭的性質與過去的冷戰截然不同,要面對的並非敵人的百萬大軍,而是來去如同鬼魅的恐怖份子,建立大型的美軍基地並沒有辦法達到作戰目標,除了浪費龐大的預算外,還容易遭到恐怖份子攻擊。因此在這場反恐戰爭中,美國並未積極的海外建立大型基地。
相反的,追擊恐怖份子的主力往往是少數的菁英特種部隊,因此需要的是小型但隱秘的作戰支援,並提供情報、通訊、補給與協調所在國家的配合。這也催生了一種新的合作形態叫「安全合作據點(Cooperative Security Location , CSL)」,就是以後勤人員、情報通訊專家所組成的小型團隊,低調進駐當地國家。這種小型團隊由於規模並不大,可以隱藏在美國大使館、民間商業大樓或軍事基地裡,而不被外界所知。為了保護這些美軍人員不被恐怖份子攻擊,還常常偽裝成民間公司或一般技術人員。這種小型安全合作據點的優點,除了機動性強、部署成本較為低廉、可以有效支援特種部隊作戰外,也能避免當地國家出現反對美國駐軍的抗議聲浪,更不用處理複雜的政治、外交等問題。因此這種安全合作據點在反恐戰爭中有如雨後春筍般快速出現。
舉例來說,美軍撤離菲律賓的蘇比克灣基地後,在反恐戰爭中重返菲律賓時就採取了這樣的新戰略,利用多個安全合作據點,來協助菲律賓清剿南部穆斯林省份的激進份子,因為包括蓋達與伊斯蘭國等恐怖組織,都曾經嘗試以菲律賓南部的穆斯林省份為跳板,在亞洲發展組織。美軍實質上進入菲律賓,但菲律賓政府可以否認美國又重新在菲律賓設立軍事基地,這也是為什麼菲律賓憲法已經禁止外國部隊駐軍,美國仍然可以出錢協助菲律賓擴建數個海空軍基地。因為這並不是興建美軍基地,在理論上這只是進行短期安全合作下的設施,在進行聯合演習或人道救援任務時,可以暫時讓美軍使用,而非長期駐軍,並沒有違反菲律賓憲法的問題。而美國也的確不想長期駐軍,以避免接下來的龐大花費,取而代之的是利用新科技來達成戰略目標。
近十幾年來,美軍的長程打擊能力與運輸技術,可謂突飛猛進。長程戰略轟炸機從美國本土起飛,執行跨洲打擊任務也早就屢見不鮮,在遇到緊急情況時快速部署部隊進入戰區,也是美軍努力多年的方向。這包括空運、快速海運、甚至是預置戰略部署,將武器裝備封存在可能發生危機的地區,萬一需要時只要空運人員進入,就可以立即啟封作戰。這種科技的發展與作戰觀念的改變,也讓美國更傾向除非絕對有必要,儘量不要在海外設立新的基地,改以安全合作據點,配合已經擁有的幾個大型海外基地,與當地國家進行軍事合作。再以菲律賓為例,美國在沖繩與關島都有大型的美軍基地,因此重返菲律賓設立美軍基地,在今天來說並不符合成本效益,以安全合作據點做為前進指揮、協調單位,再由沖繩或關島支援攻擊,更為快速有效。
就因為這些軍事科技的進步與政治、外交、成本的因素,因為除非在地緣政治上有特殊考量,如近來部份美軍從德國移駐到波蘭,不然現在美國都改以更多的小型安全合作據點,搭配該區域的大型美軍基地,做為新的全球部署策略。大型的美國基地通常佔地廣大,可以容納陸海空三軍部隊,並擁有完善的軍眷設施與後勤補給系統,所涵蓋的作戰範圍極為廣大,而小型安全合作據點則利用其隱密的特性,遍佈在附近國家之中。平日利用聯合軍事演習、人道救援任務、軍事交流合作、武器維修支援、甚至是例行的外交訪問,建立雙方的合作默契。一到戰時或出現緊急情況時,這些安全合作據點就會馬上搖身一變,成為該區域大型美軍基地的耳目與支援點,協助美軍進行快速部署與長程打擊任務。這種新型的部署模式已經慢慢成為了常態。
而且這樣的發展,還很有可能導致未來美國裁撤在海外的大型軍事基地,因為科技的進步讓常規武器也有了全球打擊能力。如美軍目前正在積極推動的「全球快速打擊(Prompt Global Strike , PGS)」計畫,將可以讓美國在一個小時內打擊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其使用的載具搭配擁有高速滑翔能力的極音速彈頭,射程動輒超越數千公里,這將讓美國未來的軍事部署更為集中化,甚至逐步收攏回美國本土,以節省在海外駐軍的龐大經費。而更值得一提的是,美軍也正嘗試將作戰指揮中心搬回美國。近來在中東地區就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演習,原本位於卡達並負責該地區空中作戰指揮的烏岱爾美軍基地,暫時將指揮權移交給遠在美國本土南卡羅萊納州的指揮中心,在這短短24小時的演習中,驗證了美軍已有能力遠距離指揮空中作戰任務。
因此在未來遠距管理、全球打擊、安全合作據點的多方配合下,美軍接下來的全球部署方式,將與我們傳統上的認知有很大的不同。台灣希望加強與美國的軍事合作,可能要先瞭解這個趨勢。因此先撇開政治上的因素不談,不考慮美國與台灣目前沒有正式邦交關係,且中國可能會有非常激烈的反應,光就單純的軍事部署來看,在台灣駐軍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進一步遏止中國的軍事擴張,但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明顯是一個非常不划算的計畫。原因除了在台灣的基地距離中國太近,很容易遭到攻擊外,台灣距離沖繩與關島並不遠,美軍可以很輕易的馳援台灣,因此若在台灣設立新的基地,其實是很重複浪費的事。反而是在台灣建立更多的小型安全合作據點,並加強彼此的各種演訓合作,才是最符合美國利益與未來軍事部署方向的作法。
此外若再考慮目前的美中台三方政治情勢與台灣社會的情況,這種隱秘的小型安全合作據點,可能更能發揮效果,一來不會引起中國的強烈反彈,也能避免台灣內部的反美人士或特定團體,藉機發動抗議。畢竟美國駐軍除了政治問題,往往還伴隨著地主國要分攤巨額經費與可能的治安事件,這也是未來台灣政府若有機會考慮這個問題時,所要謹慎評估的部份。而如果目前美、中兩國競爭關係的趨勢繼續維持不變,美、台雙邊的軍事合作肯定會進一步升溫,台灣要如何爭取對自己最有利的機會?或許比較可能的方式是「逐步加強雙方演訓交流,建立臨時安全合作設施」,而不是希望一步到位,爭取要立刻加入政治意味較濃厚的大型演訓,如環太平洋演習,或去期待美軍在台灣設立軍事基地,這種在目前政治環境中還不太可能辦的到的事。
其實美國與盟邦間的合作計畫非常廣泛多元,除了軍事演訓外,還往往包含海事執法、災難救援、醫療協助、甚至是金融穩定、網路安全等各種不同領域。如最近台灣就與美國等其它國家,進行了網路安全模擬攻防演習。因此加強軍事合作的方式,可以先從民間智庫、半官方團體、執法機關開始、再慢慢循序漸進到正式的軍事演習。而其實目前已經可以看到政府在逐步推動中,建議先從較不敏感的層面著手,畢竟美國國會也在國防授權法中建議,應該擴大對台灣的人道主義援助與醫療合作。而前一陣子美國的海巡艦通過台灣海峽時,才剛剛結束與南韓海洋警察廳的聯合演練,南下也是要與東南亞國家進行類似的活動。台灣的司法機關長期協助美國進行反恐工作與針對北韓的禁運制裁,卻未把握這個機會進行交流合作,實在是非常可惜。
而這些非軍事方面的合作交流,雖然無法立刻在國防上發揮可見的效益,但一來這是彰顯同盟的方式,另一方美國本來就利用這樣的合作、甚至是援助,來磨合與盟邦的連絡管道。美國更常常以這樣的方法,來建立安全合作據點,或援助盟國興建未來美軍也可以使用的凖軍事設施。台灣是相對富裕的國家,不太可能還需要美國援助,但為將來的合作預作準備,則是台灣可以辦得到的,若希望美軍可以訪問台灣港口,卻無法提供可供大型軍艦停泊的深水港,那就不是政治問題而是單純的技術因素了。台灣在興建或強化基礎設施時,應該考量到未來軍事合作的可能性,如太平島在擁有碼頭與跑道以後,就可以積極爭取與美軍進行人道救助的聯合海上救難演習。
其實除了軍購以外,美國與台灣的軍事合作也非常頻繁,只是過去因為政治因素而隱藏在檯面之下。如長期派駐飛行員在美國受訓,這兩年都派出海軍陸戰隊到美國,與美軍進行聯合演練,美軍特種部隊的教官來台灣指導特戰技巧,也是時有所聞。但如何將這些低調的交流,轉變成對台灣更有利的合作關係,就需要台灣仔細評估國際情勢,順勢加強與美國的同盟關係,以嚇阻中國威脅,增進自身的安全。要將這些分散的交流變成全面性的合作,可能需要循序漸進,不止要達到台灣的目標,也要符合美國的利益,因為這世界上沒有白吃的午餐,美國也不可能浪費資源或犧牲自己的利益來幫助台灣。誠所謂天助自助者,台灣要如何成為美國的堅實盟邦,進而獲取自己的最大利益,需要謹慎規劃,切不可失之於一時的民粹要求而躁進從事。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