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科技媒體中心16日舉行記者會,賴志冠醫師表示,電子菸並無法實際幫助大眾戒菸。(蔣銀珊攝)
近日美國爆發多起急性肺損傷,官方調查發現,患者皆有電子菸的吸食習慣,電子菸安全疑慮再度引發社會關注。參與紐約大學電子菸危害研究的博士王湘翠指出,電子菸確實對於人體造成危害,與傳統香菸相同,都會導致成癮性,心臟、肺部病變。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簡稱CDC)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簡稱U.S. FDA)的最新統計數據指出,美國本土49州已有1299起肺部疾病疑似案例與使用電子菸產品 註更多電子菸有很多種不同的大小和型態,大部分都有電池、加熱元件以及盛裝液態菸油的地方,原理為加熱液態菸油產生「氣霧」,使用者再吸進到肺部。一般含有尼古丁,美國則可能含大麻相關成分。有關,以及發生26起死亡案例,新興科技媒體中心16日舉行記者會,針對電子菸爭議進行釋疑。
陽明大學藥理學科暨研究所助理教授王湘翠表示,現今評估電子菸安全性有四大困難,除因研究多為動物短期實驗無法實際運用於人體外,也因電子菸種類複雜,無法全面評估安全性。
「長時間暴露於電子煙霧中的白鼠,產生了肺癌、膀胱尿路上皮增生的癌前病變狀況,」王湘翠提出,因現有的研究僅為短期,還無法挪用於人體上,但從美國爆發的案例推算出,對於電子菸這類的新興產品,雖安全性仍無法定論,但對於人類健康是有絕對的危害性。
台北榮民總醫院家醫科醫師賴志冠說明,電子菸出現後,吸用傳統香菸的族群雖然減少,但數量相當有限,且並無直接相關。
「若台灣開放電子菸,吸食者將會高達九成,」賴志冠表示,南韓研究顯示,成人吸菸者使用電子菸後不僅未停止吸菸,有九成變成為雙重、甚至多重菸品使用。
台灣在《藥事法》規範下,如含有尼古丁或其他藥品成分以藥品列管,需進行查驗登記,而電子菸仍然受《菸害防制法》的管制,不得販售。賴志冠提醒,台灣現仍未開放電子菸合法,電子菸易在青少年中造成流行,成為當中犧牲者的角色,未來是否開放,政府仍須嚴加考量。(桃機第三航廈波浪型屋頂「不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