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陣營一度主張美國軍艦要開到南海中國佔據之島礁。(湯森路透)
川普爆冷當選,民調有錯嗎
川普爆冷當選,因與民調預測不符,大家都認為民調方式有錯,但從開票結果來看,希拉蕊的總得票數比川普多,且共和黨參院掉兩到三席,眾院掉七席,雖然保持多數,但顯然不好看。因為這次投票率下降不少,因此更像是民主黨支持者沒有出來投票之故,導致了希拉蕊敗選。
進一步分析發現,五成四男性支持川普,希拉蕊獲得女性過半支持,白人支持川普也較多,有色人種則一面倒支持希拉蕊。川普在年收入五萬以上的所得者也都領先希拉蕊,所謂川普支持者都是「老白窮男」,可能窮這部份不一定正確。因川普在人口數少於十萬的小鎮幾乎都贏,因此城鄉差距可能還比較說得通。這也再度說明了民主黨的基盤沒動起來,因此與其說是川普贏,還不如說是希拉蕊輸。
共和黨與民主黨步向新的未來
川普當選對共和黨與民主黨都產生重大衝擊。對民主黨來說,希拉蕊之後的年輕世代新星還沒成氣候,哈佛教授華倫(Elizabeth Warren)廣受歡迎,但年紀也接近七十歲,而現在似乎又沒有孚眾望的參眾議員與州長可在四年後挑戰川普。
民主黨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解釋這個選舉。為何擊敗不了一個有史以來感覺最粗俗,言語最挑釁,與所有媒體為敵,且黨內也不甚支持的對手,為何願意出面支持希拉蕊的比例這麼低。是否參議員桑德斯堅持的路線會受到民主黨重視?
川普勝選對共和黨的衝擊更大。過去八年共和黨內部茶黨勢力以及共和黨傳統主流派的鬥爭大概會暫時止歇,茶黨路線會進一步得到鞏固。以川普在內外樹敵的狀況下依然勝選,形同使川普有了比共和黨更大(above the party)的天命與授權。共和黨有維持紀律的傳統,秋後對叛黨者算帳幾乎是必然。過去公開挑戰川普,甚至主張要投給希拉蕊的共和黨大咖,大概都準備被清算,不僅分封不會有他們,可能之後連地方州長、州議會、到國會議員選舉的提名,不管是他們自己或是其助理等,大概都會被封殺。現任者有可能在黨內初選就被刷掉。這個鬥爭在2018年期中選舉時可能會全面爆發。
共和黨雖然在這次選舉也是內傷累累,但初選過程看到包括Ted Cruz、Marco Rubio、Scott Walker等年輕世代嶄露頭角,取得全國知名度。副總統當選人潘思(Mike Pence)未來更會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加上影響政黨政治實力最關鍵的州長與州議會選舉,共和黨都有斬獲(州長多三席,為34席。並多取得兩州的州議會多數),因此四年後不論是否是由川普競選連任,從國會議員到地方州政府的政治版圖上,共和黨都享有優勢,而茶黨勢力的影響力也會非比尋常。
人云亦云的美國脫亞論
川普當選後出現一種說法,認為川普對外交外行,這次選舉更是以內政為主,因此當選後不會花太多心力在外交事務。而且認為川普的言行代表其是個孤立主義者,因為他反對自由貿易、並說要把美軍從日、韓等盟國撤出。所以當這個外行人上台,我們就等著看美國勢力撤出亞洲,準備讓中國乘隙而入。因為認為中國勢力在亞洲會進一步壯大,所以台灣的作法將不符現實,因美國將不會挺台灣。準此,台灣就必須承認九二共識,以維持好與中國的關係,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簡單一句話,川普上台代表孤立主義回潮,因此美國要脫離亞洲了。
這個「美國脫亞論」的核心立論只有一個,就是川普這個人主張脫亞。其他通通都是沒有事實作根據的推論。但奇怪的是,如果認為川普這麼沒有外交經驗,且是根據內政的主張而勝選,為何認為川普會強烈主張自己的外交意見,而不是聽取幕僚的話呢?
說川普要把美軍從日韓撤出,但川普在十月派其國安政策幕僚佛林中將(Michael Flynn)到亞洲,解釋川普立場為其想要盟邦負擔更多駐在當地的美軍經費,而不是要撤軍。在選前一天,川普外交幕僚Peter Navarro以及Alexander Gray也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發表專文,強調同盟的重要,更誓言要強化美國海軍力量,把現有的288艘船艦數量大幅增加到350艘,以便處理亞太問題。因此認為川普政府會撤出亞洲的說法,與川普幕僚的主張明顯不符。
川普顧問親台,棄台論從何而來?
更誇張的推論,是美國脫亞之後就是美國會放棄台灣。從美國脫亞到美國棄台,大概台灣會因川普當選而被華府賣掉了。當看到前國安局長蔡得勝都這麼公開主張,大概台灣前途堪虞。
但看到媒體有關可能接任川普國務卿與國防部長的人選,例如前眾院議長金瑞契(Newt Gingrich)、前駐聯合國大使波頓(John Bolton)、前參議員賽森(Jeff Session),以及川普重要外交幕僚納發爾(Peter Navarro)等人,都是強烈的親台派。說這些人會忽然棄台,是很奇怪的。
金瑞契在1997年訪問中國與江澤民面談時,直接嗆美國一定會以武力保護台灣。參議員賽森不僅是美國參院「台灣連線」成員,在2000年還是支持台灣參與聯合國決議案的參院提案人。波頓當年擔任美國國務院次卿時,不僅多次公開支持台灣,在2002年還公開與當時訪美的總統夫人吳淑珍見面,創下當時國務院官員與台灣訪客公開見面的最高層級。而川普外交幕僚納發爾在今年更兩次公開撰文攻擊(有再平衡政策的)歐巴馬政府對台作為,是形同在放棄台灣。甚至在共和黨大會上,納發爾還公開主張與日本合作協助台灣自製潛艦。請問這些言論哪一點是在放棄台灣呢?
由於選前共和黨不少外交策士公開反對川普,甚至簽了「決不支持川普Never Trump」的公開信,而如阿米塔吉等人則更進一步,說要支持希拉蕊。以共和黨紀律嚴明與川普有仇必報的個性,這些「叛徒」大概是永不錄用,這反而使得在選前就支持川普者的發言權更大。而這些支持者的親台主張是清楚無誤的。
今年共和黨選舉政綱是有史以來對台灣最好的政綱。這份包括葉望輝(Steve Yates)在內協助的政綱,對台部分是以「台灣關係法」與「六大保證」為基石,沒提「美中三公報」。一開始就向台灣人民致敬,稱讚蔡英文政府的作為,還要中國對台灣好一點。提到中國如果武力犯台,美國就會根據「台灣關係法」協助台灣自衛。政綱還指出要幫助台灣建造柴油潛艦、與台灣簽署自貿協定、並幫助台灣「完全參與Full Participation」世界衛生組織、國際民航組織在內的國際組織。既然說川普不懂外交,哪麼共和黨對外交事務的立場不就會更具指標性嗎?這份政綱在對台政策上連「美中三公報」都不提,逕提「台灣關係法」與「六大保證」,對台灣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請問在哪裡有「棄台論」的影子呢?
中國的樂觀顯示對川普不了解
相對於台灣內部言論的悲觀,中國言論充滿樂觀色彩。大概也是根據同樣的邏輯,認為川普是孤立主義者,以及川普是個重視物質利益的商人,因此容易打交道(或是聽到川普說他常去中國吧)。中方學者也多認為台灣大概就此完蛋了。
中方看到最討厭的希拉蕊沒選上鬆了一口氣,但這不意味著川普就好處理。網路上有一則川普提到中國的yutube,川普說了五十多次中國(China)。有的還先說我喜歡中國,但接著馬上是對中國在貿易問題的連串指控,認為中國偷美國的技術、對美國在中國的生意進行不必要的限制、低估匯率以及其他補貼作為導致貿易的不公平,進而讓美國製造業工人失業等。川普不只一次說要對中國課45%關稅,這個數字應該是納發爾給他的。如果中國根據川普的言論認為美國會退出亞洲,那麼中國也要注意川普高額課稅的說法,如此則美中貿易戰可能會開打,中國經濟能承受得了嗎?
川普幕僚雖然不同意TPP,但對於強化同盟關係,強化美國在亞太軍事存在卻很有共識,還主張美國軍艦要開到南海中國佔據之島礁,抨擊歐巴馬先前的自由航行(FONOP)只是故作姿態,誓言川普政府會玩真的,不怕與中國一戰。而川普建議日韓可以考慮發展核武的主張,對中國會更是夢靨一場。韓日技術實力強大,要發展核武是指日可待,對中國來說,屆時要應付的不僅是美國核武,還會包括日本與韓國核武,與可能對中國不友好的北朝鮮核武。這會對中國的周邊環境是好是壞,答案非常明顯。
此外,川普的確可能會改善美俄關係。先不論這對美國與歐盟關係的變化,對亞洲來說,一但出現這種情形,中俄「背靠背Back to Back」的結盟可能就會弱化甚至瓦解。雖然還不至於出現美國「連俄制中」,但當中國不再確定有俄羅斯的支持後,中國行動自由度必然受影響。越南印度等過去親美的前俄羅斯盟友,有可能在美俄合作下對中態度會更堅定。這也不利於中國「稱霸亞太」的佈局。
勿逕判TPP死刑、RCEP無法取代TPP
川普當選後,歐巴馬總統已經宣布不會續推TPP,加上川普反TPP的立場鮮明,因此外界多認為TPP已死。有人主張這意味RCEP會取代TPP成為亞太自貿協定的標準。因此要台灣趕快與中國改善關係,以期望可以加入RCEP。
但對TPP最緊張的,應該是已簽署TPP包括日、澳、紐、加在內的其他十一個國家,特別是不在RCEP的TPP成員包括加拿大、墨西哥、智利與秘魯等美洲國家。因此特別要觀察日本與加拿大的態度及動作。
日本在川普當選總統後,沒有停下其通過TPP的腳步,反而眾院先通過,安倍更在利用去秘魯參加亞太經合會前訪問美國與川普餐敘,相信TPP一定會是重要話題。安倍能否說服川普「有條件支持TPP」我們不知道。但紐西蘭駐美大使今年十月在華府就傳出有可能會出現沒有美國的TPP(TPP-11)。日本的國會通過之作為,是否一方面是為了沒有美國的TPP預作準備,同時希望可以與川普溝通使其回心轉意,我們要再看看。
基本上,當執政黨花了許多政治代價簽署了經貿協定,要他們撒手不管是不太可能的。TPP是個已經簽署的多國協定,不太可能因為一個國家退出(即便那是美國),就讓其他國家兩手一攤。包括日本與加拿大在內,一定會積極運作。而不在RCEP的美洲國家也會擔心RCEP成為唯一的經貿協定,因此也會希望TPP可以成局。
相對已經簽署的TPP,RCEP至今八字還沒一撇。當有TPP壓力下,RCEP都還談不出來,一但來自TPP的壓力沒了,請問通過RCEP的動力在哪裡呢?因此有人說RCEP會是取代TPP的關鍵,我看未來發展不是如此,反而東協國家會鬆一口氣,並把全力放在東協經濟共同體上(AEC),畢竟對東協來說,RCEP不僅使東協主導性降低,還讓重點轉移到東北亞,對東協不利。坊間所謂RCEP會取代TPP成為亞太區域經貿整合規範的說法,有可能未來是不會這麼走的。
對台政策框架鬆動的機會來了
川普當選,對台灣以及美台關係其實是充滿機會的。首先,川普幕僚不僅親台,而且其親台的思考更與共和黨現實主義主流派有相當差距。這些人在過去已一再指出美國從1971年訂下的對台政策框架與今天的民主台灣存在本質矛盾,因此需要被修改。不管是葉望輝、波頓,或是金瑞契等人,發言都有類似記錄。即便立場相對溫和的傳統基金會,也認為這個框架不合時宜,造成其只是約束美國,沒有效制約中國的冒險行為。這些人在過去因其他因素被共和黨主流派排斥而成為政策邊緣人,雖然其中有人曾進入小布希政府服務,但往往受到諸多制肘而有志難伸。隨著川普當選,不僅這些人可能會位居要津,當時約束這些人的主流共和黨政策圈也多人因批評川普甚至是支持希拉蕊而中箭下馬,發揮不了影響力,因此美國對台政策大調整的時機可能會到來。
此次共和黨競選政綱對台灣部分不提美中三公報,只提台灣關係法與六大保證,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未來美國的對台政策論述是否會與「一中政策」逐漸脫鉤,就十分值得關注。
此外,這次也可能會加速共和黨外交政策圈,包括對中與對台政策圈的世代交替。過去扮演核心要角的現實主義主流派可能會因秋後算帳之故而被邊緣化,進而加速戰略圈的世代交替。美國在過去十五年影響其戰略思考的主要是波灣戰爭、反恐戰爭、以及第二次對伊戰爭。國務卿鮑爾將軍等被越戰影響深遠的世代已經要淡出,同時對中政策也會被一整批過去十五年有直接在中國田野生活經驗的新世代所取代。這些年輕世代不少在中國是在城鎮教授英文,或在大城市做生意,有豐富與地方官員交手的經驗,因此對中國的社會現況有更實際了解,對中文的掌握更是前人無能及。因此以為經濟交往可以促進中國自由化的主張,這一代多認為沒有說服力,認為這是個「中國幻想China Fantasy」。但這一代的中文經驗是在中國,不在台灣,因此與台灣接觸相對稀少。但這些人對台灣的印象也多是民主化後的台灣,其對話對象是天然獨世代,台獨相對不是洪水猛獸,而是台灣政治生活的實質存在。這種中國與台灣經驗之組合,對這批人在形成政策時會產生何種影響,非常值得觀察。但無論如何,一個新的世代將會步上政策舞台,與過去台灣習慣的中國通會非常不同。
因此在這種狀況下,很可能未來幾年的美國對台政策會出現持續的變化,過去一般認為自1971年以來美國無論哪黨上台,其對台政策維持不變的常態可能會被打破。變化會是新常態,對台政策的戰略假設可能會調整,框架可能會被鬆動,因此「維持現狀」是不是適切的思考方式,有必要好好檢討(即便美國事務官員會對我方再三強調美國政策的持續性與不變性)。如果還認為我們的對美外交可以「不變應萬變」或「維持現狀」來爭取川普政府的認同,可能就大錯特錯了。
※作者為兩岸關係研究機構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