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歐巴馬15日到訪雅典。(美聯社)
在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任期內的最後一次外交出訪期間,他將需要解釋許多事。
在過去的一年裡,幾乎每當記者剛離去、房門關上之後,世界領導人都問過歐巴馬,唐納德·J·川普(Donald J. Trump)是否真有機會當選總統。
歐巴馬的回答總是斷然的:一點也不可能。
14日晚間,歐巴馬總統將開始一次前往希臘、德國和秘魯的行程。每到一站,歐巴馬都將遇到這個問題:他怎麼會如此地大錯特錯。
這次出訪原來是一次告別行,現在則籠罩在不確定的未來中。川普的當選,已經給歐巴馬最珍貴的外交政策的重點蒙上陰影。包括對北約(Nato)毋庸置疑的承諾,更自由的世界貿易,與伊朗達成的核協議,巴黎氣候協議,對俄羅斯干預的強硬路線,以及對難民的寬容態度。
川普已承諾要重新考慮,或直接就拒絕這些來之不易、有的已經執行了幾十年的公約。
儘管如此,歐巴馬仍打算敦促其他國家的領導人堅持下去,即使美國的承諾有所動搖。但是,在民粹主義的右翼憤怒浪潮中——同樣的力量促使了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希望的破滅,世界領導人對歐巴馬的最後呼籲很可能會給予有禮的矛盾反應。有些領導人曾假設,美國人民會支持更自由的貿易、支持減少碳排放,為此他們冒下了政治風險。
歐巴馬將在歐洲再次談論民主制度。在歐洲打敗了法西斯主義之後的71年裡,那些承諾忠於民主理想的領導人一直維持著北約和其他西方組織,儘管他們有時沒有繳納足額的費用。但川普已經明確表示,他打算用經營他的馬阿拉歌莊園俱樂部(Mar-a-Lago Club)的方式看待北約:不交錢,你將失去成員的特權。
此次行程的最後一站,是出席在秘魯利馬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這可能是最困難的一站。將在那裡與歐巴馬見面的許多領導人,在過去2年裡在談判《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上花了大量的時間和政治資本,而這個貿易協定目前已沒有生效的機會。
歐巴馬預計將在利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一次雙邊會談。歐巴馬曾與習近平在2014年達成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氣候協議,為一年後的巴黎協定奠定了基礎。川普曾把氣候變化的概念稱為中國為妨礙美國製造業所編造的騙局。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美國與川普會面後,也將前往利馬。川普幾十年來一直指責日本在貿易和軍事上佔便宜。
最初安排的行程中只有利馬這一站,但歐巴馬添加了雅典,因為他從未去過那裡,他想看看帕特農神廟。他計劃於15日上午抵達雅典。歐巴馬決定要在這個民主的搖籃發表一個關於包容性和全球一體化的演講。
他還在行程上加了柏林,因為他想與他最親密的外國搭檔、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道別,並在那裡會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的領導人,鼓勵他們維持對俄羅斯制裁的努力,並加強與「伊斯蘭國」(IS)的鬥爭。他定於16日晚抵達柏林。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康利(Heather A. Conley)在接受採訪時說:「這些訪問的意圖雖然很好,但我不確定在川普當選後,這能改善多少關係。我覺得訪問只會播下更多懷疑的種子。」
將陪同總統出行的國家安全副顧問羅茲(Benjamin J. Rhodes)說,雅典的講稿並未在8日大選前寫成。羅茲補充說,但計劃已經變了。
「聽我說,我們當然預期,這次大選將是我們所到之處人們的主要話題,」羅茲於11日在一次電話會議上對記者說。
10日,歐巴馬花了90分鐘在橢圓辦公室與川普見面。但羅茲不願透露,歐巴馬是否打算通報世界領導人自己從川普那裡了解到的東西。
「我覺得歐巴馬總統將代表自己、代表總統辦公室講話,」羅茲說。「我認為他顯然不能傳遞美利堅合眾國在民主的權力交接過程中、在不同的政府之下將履行其承諾的信息。」
歐洲一直對歐巴馬很友好。他代表了與前任總統布希(George W. Bush)的斷裂,布希的單邊主義和入侵伊拉克的決定在歐洲非常不受歡迎。但川普的當選已經引起了一次對美國廣泛的重新評估。
德國新聞雜誌《明鏡周刊》(Der Spiegel)上周發表的封面是一幅漫畫,畫面上,一顆形狀類似川普的頭的彗星朝著地球飛馳而來。大標題是「(我們所知道的)世界的末日」。
「許多德國人都深感大失所望,」《明鏡周刊》記者斯塔克(Holger Stark)說。「有一種莫大的失落感,那就是美國現在已經失去了作為自由世界的燈塔和信使的作用。」
歐洲有自己的民粹主義右翼運動,由於經濟增長緩慢和本土主義情緒的增長,這些黨派已活躍起來。英國今年6月脫離歐盟的投票與川普的當選有很多相似之處。義大利、法國和德國也都將面臨選舉。
面對這些不確定性,世界領導人可能不會願意傾聽歐巴馬的一些呼籲,包括減免希臘債務的呼籲,那會進一步激怒右翼民粹主義者。
曾在布希手下擔任國家安全助理的米勒(Meredith Miller)說:「現任總統面臨的挑戰是,儘管候任總統已經提出了一個不同的願景,他仍要保證美國與該地區保持密切關係的持久承諾。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By Gardiner Harris © 2016 The New York Times
(本文由美國《紐約時報》授權《上報》刊出,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