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在金正恩治理下,各方面的軍事力量逐漸完善。(湯森路透)
北韓核威脅陰影持續籠罩整個東亞,雜誌《外交家》(The Diplomat)分析北韓軍力發展的5大階段,而1997年大換血的朝鮮人民軍(Korean People’s Army,KPA)、21世紀初崛起的朝鮮人民軍特種部隊(North Korean Special Operation Forces,NKSOFs)以及2010到2012年間的海軍各自象徵著北韓政府不同的軍武發展時期。
北韓軍事發展第一階段包含穩定增加士兵人數,這點從韓戰結束到現在都不曾變過。根據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北韓1985年擁有83萬8000名士兵,世界排名第六。到了2015年,人數增至137萬9000人,世界排名第四。
從增加陸軍人數打造大型國家防衛盾這點來看,北韓算是「完成」此階段性任務。
第二階段則是開發可以搭載核武器的短程與中程彈道飛彈。這項任務始於北韓1976年開始的核武計畫,持續到2010年北韓在政黨65周年紀念儀式中首次展示中程彈道飛彈「火星-10(Hwasong-10)」即算「成功」。該飛彈射程約2500公里,範圍涵蓋至包括日本與韓國的第一島鏈。
第三階段則為2010年的「火星-10」到2017年的「火星-14」。新研發出的「火星-14」發射範圍不僅涵蓋第一島鏈,理論上連關島在內的第二島鏈也是攻擊範圍。
第四階段除了開發洲際彈道飛彈,還包含擴張海軍力量。北韓2014年在文川市(Munchon)設立海軍基地,提升訓練設備、武器系統品質和特戰實力。同年,從衛星影像圖可以發現北韓2艘新護衛艦,這項計畫一直持續至整個2017年,在這期間北韓也研發了「火星-14」與「火星-15」,射程範圍涵蓋到完整的第二島鏈。
最後,第五階段便是擴張朝鮮人民軍空軍(orean People’s Army Air Force,KPAAF)和進一步發展海軍武力系統。這項計畫才剛開始,起始點是2018年金正恩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新加坡的歷史性會面,還有南韓總統文在寅回歸「陽光政策」,試圖和平處理朝鮮半島分裂對立局面。
在這階段,北韓不僅外部壓力減輕,還有更多時間跟資源可以專心打造傳統軍事力量,特別是海軍與空軍這兩個部分。
《外交家》分析北韓從2006年第一次的核試驗起,就採取了等同二戰同盟國「堅毅行動(Operation Fortitude)」的欺敵之術。
北韓最終目標無非是朝鮮半島統一,由朝鮮勞動黨進行一黨的獨裁統治。然而,隨著2012年中國與北韓領導人換人,還有北韓軍武實力持續升級,這項目標也變得不僅止於此。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後,利用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開始把野心伸向南海,並爭取時間進行軍事現代化。另一方面,在金正恩上台後,北韓的彈道飛彈試驗開始擴張到中程距離,威脅第一島鏈。相繼出現的「火星-10」、「火星-12」、「火星-14」和「火星-15」更是震撼了日本與美國。
《外交家》指出,中國想要控制第一島鏈就一定要控制東海,而東海的要道僅對馬/朝鮮海峽和津輕海峽,北韓提供了中國通過東海的唯一管道。像東海這樣具有獨特地理戰略地位,對於能否成功操作標準海事戰略占有影響地位,北韓將繼續針對非對稱作戰和其軍事計畫發展武力,善加利用這有利的情況。
混合戰結合了傳統與非傳統戰爭及資訊戰爭等元素的戰略。
《外交家》指出,朝鮮人民軍1990年代以前的變動包括重建軍隊、改變常態訓練的性質,用輕騎兵部隊取代一般的騎兵部隊,而1990年代末後的改革,重點放在特種部隊,顯示出北韓的重心從傳統作戰轉移到非對稱作戰,還有該模式下其部隊所帶來與日俱增的威脅。
2012年以前,北韓著重發展砲兵、飛彈系統和核武能力;2012到2017年間開始發展電子戰和網路攻擊,足以證明北韓早在那之前便成功轉型傳統作戰能力,開始精進其他層面的軍事力量。
北韓在金正恩的領導下,發展混合戰的軍事能力這項目標幾乎快要完成,並同時發展了海事戰爭策略。這樣的時間軸恰好與中國2012年十八大後宣布要打造海軍武力相符。
《外交家》認為,北韓可能是認為自己更有能力(和中國聯手)對美國發動混合戰,才有近期不斷挑釁的情況,威脅國際和平與安全。
《外交家》指出,儘管緊鄰北韓的南韓可能遭受攻擊,日本卻被認為是唯一「合法軍事目標」。日本所在的地理戰略位置易受威脅,是維持東亞勢力平衡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日本受限於憲法第九條,無法發展自己的軍事部隊,可能導致該地區關係惡化,甚至讓中國和北韓「有機可趁」。雖然北韓發動海軍侵略日本這個想法在可行性上不大,卻也不應該認為完全不可能發生。
《外交家》提醒,必須重新思考北韓戰略中的非對稱要素,外界常常視北韓的挑釁行為「不理性」,這樣的想法應該改正。若不能跳出傳統思維框架來看待整個事態,等北韓的啟動所有軍事策略那刻到來,發現自己疏忽大意時,就已經太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