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上擺的全是綠色小組所製作的錄影帶(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德惠街的工作室有一面牆,上面擺滿了綠色小組所製作的錄影帶,這面牆就像一面台灣歷史的牆。」綠色小組的發起人王智章感慨地說。
綠色小組成立於1986年,結束於1990年,是台灣解嚴前後最重要的非主流媒體,也是「行動主義」紀錄片的濫觴,雖然成軍僅短短四年,卻將自己定位為民間的媒體,秉持「記錄、傳播、戰鬥」的使命,記錄下了台灣各大社會運動,突破封鎖傳播事件真相,勇敢對抗威權,是一代人的重要啟蒙。
2016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曾策畫了「如果紀錄有顏色:綠色小組30年」專題,回顧綠色小組21部經典作品,包括《1130桃園機場事件》(1986)、《520事件》(1988)、《反五輕運動》(1988)、《生死為台灣(鄭南榕自焚詹益樺自焚)》(1989)等等。也因為策畫所需,過程中我們閱讀了許多史料、觀看大量影片,以及親訪綠色小組成員,聽他們談述過去的回憶。
印象最深的,是他們在台北市德惠街工作室的傳奇故事。這是當年朋友無償出借的房子,訂做的厚重鐵門上有著綠色小組的LOGO(也是反戰的標誌),來自各方的黨外人士、異議作家、社會運動者、音樂家、攝影家、紀錄片工作者時常聚集在這個基地,喝酒聊天暢談國家大事,徹夜未眠,而他們無役不與所帶回的抗爭傳單與彩色布條,遂成為工作室裡最繽紛的裝飾;牆上掛著朋友致贈的版畫,上頭寫著布萊希特的名言:「藝術不是反映現實的鏡子,而是改造社會的鐵鎚。」綠色小組也以此為旨,記錄為先,身體見證,堅信影像有力量改變社會。
綠色小組將Panasonic為捕捉家庭美好時刻所開發家用型攝影機M5,帶到社會運動的戰場上,以行動顛覆並解放了家用攝影機的功能用途;無數個夜晚,他們輪班拍攝、剪接、拷貝,不眠不休地將錄影帶發送到社運與選舉場合,為的是爭取時間對抗扭曲真相的黨國媒體;在不起眼的德惠街公寓樓下,警備人員盯哨寸步不離,每次要將影帶運送出去,都是調虎離山的鬥智過程,警察有時甚至會粗暴地闖進屋子裡臨檢,企圖奪走綠色小組的器材與拍攝影帶……。
而在1989年尤清參選台北縣長時,綠色小組計劃許久的電視台大夢終於突襲成功。他們輾轉而驚險地,從海邊走私一台由中國制作的衛星發射器,在尤清的競選總部定點放送出電波訊號,雖然訊號範圍僅有數公里,但首家民間/地下電視台就這麼創立了。畫面中,綠色小組成員李三沖帶著斗笠化身為開台主播「李四秋」(李四端與李艷秋的綜合體),緩緩地以台語說:「現在你所開的頻道是,綠色電視台!」
這些影像作品背後的精彩故事,不只存在於綠色小組成員的記憶中,事實上也銘刻在工作室的空間與各式文物上。解散後,他們留下約3,000小時的影像紀錄,以及包括剪輯機、無線電視發射台、新聞剪報、剪接腳本、錄影帶等各式設備和手稿文件,經過了多年的流浪與私人收留,終於在1998年進入台南藝術大學的保存庫房,得到較為妥善的照顧。
2016年,適逢綠色小組成立30週年,綠色小組影像永續協會也特別舉辦文物展與研討會,重現這些文物的文化價值與歷史意義,並探討綠色小組在當代的意義。文物與影像中斑駁的痕跡,正是30年來時間的模樣,也象徵著台灣從戒嚴走向解嚴、從威權轉向民主的人民力量。
文物展的介紹這麼寫著:「曾有一本百葉窗型電話簿,上面寫的都是有關社運的電話:原權會、勞支會、婦女新知、農權會、台權會…;曾有一張掛在牆上的台灣地圖,上面貼著各種抗爭活動的貼紙:龍山寺五一九、鹿港反杜邦、紀念二二八、反核、國會全面改選、後勁反五輕…;曾有一種家用型電子攝影機被年輕人當作改造社會的工具,背著它到處奔波,拍攝各種抗爭活動。曾有一整面牆的錄影帶,紀錄了台灣的民主運動與社會運動。
這就是綠色小組。(文/林木材)
展期:2016年11月12日至11月27日,11:00—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化園區中3-1清酒工房(八德路一段1號)
時間:2016年11月20日,09:30—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化園區中3-1清酒工房2樓拱廳(八德路一段1號)
**「如果紀錄有顏色:綠色小組30年」專題將會在2017年TIDF巡迴展播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