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區議會選舉民主派大勝 憂喜參半

李芄紫 2019年11月26日 00:00:00
香港這次區議會選舉回復到「六四」比,不是建制派的失敗,而是民主派和本土派言歸於好或暫時聯合的結果。(湯森路透)

香港這次區議會選舉回復到「六四」比,不是建制派的失敗,而是民主派和本土派言歸於好或暫時聯合的結果。(湯森路透)

香港11月24日的區域會選舉,民主派一如所料地獲得勝利。多位建制派的重量級人物落選,民主派和「素人」紛紛獲勝。民主派首次獲得過半數席位,對民主派可喜可賀。

 

本次區議會選舉特徵:

 

第一,投票率空前,有71.4%,不但打破區議會選舉的投票率記錄,與立法會選舉也不妨多讓。

 

第二,絕大部分人並不把這次選舉視爲區議會選舉,而是把它當作對政府「説不」的表態。民主派用票,對政府表達了强烈的不滿。

 

第三,這次區議會選舉實際上沒有絲毫的正常的選舉氣氛,辯論和街頭造勢基本都無人關注,輿論的報道也基本不在選舉本身,而在選舉會不會被「暴力衝突」導致延期甚至取消。

 

第四,不少雙方陣營的激進分子都希望延期或取消。建制派認爲現在的選舉對自己不公,所以一直輿論的重點一直在鼓吹要延期上。直到最近看到延期無望,才主打「反暴力牌」,但爲時已晚。

 

而反對派中的激進派,根本認爲選舉就是要重新走進政府設下的議程,讓反政府運動淪爲「行禮如儀」。他們的另一個想法是,如果政府延期選舉,那麽正好證明「和理非」行不通,讓更多人支持「勇武派」,正好為激進的破壞行動提供助力。

 

這時,反而是各自陣營中的溫和派,以及香港政府,支持選舉如期進行。因此,無論選舉結果如何,選舉能順利進行,正是溫和派的勝利。

 

第五,選舉結果不但是民主派給了政府壓力,建制派慘敗的情況下,加深了建制派内部的裂痕,同樣給政府壓力。其實在逃犯條例風波中,建制派對林鄭政府怨言極大,認爲建制派不得不撐政府,政府又處事不當,令建制派民意損失很大。工聯會的麥美娟就曾用粗口當面罵林鄭(她這次也落選)。這次慘敗,各大政黨紛紛指責林鄭政府無能,不少黨派要求「變相地」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這種分裂能如何推動政府政策的改變,值得關注。

 

區議會提升政治吸引力三個特點:

 

區議會本身沒有太多的政治權力,一般處理的事務都相當區域性(比如當地興建什麽便民設施之類)。但當選之後,能有一定的法定政府調撥的資源可供操作,對社運和反對派來説都是非常寶貴的。更何況,區議會有三個特點提升了其政治吸引力。

 

第一,在立法會的功能組別中,有一個「區議會(第一)」的組別,由區議會議員互相投票選出。由於以前建制派一直把持區議會的多數,這個席位一直被建制派控制。這次,民主派有望首次獲得這個席位。

 

第二,只有區議會議員才有資格被提名參選「超級區議會」(即區議會「第二」)的「功能組別」( 五個席位)。這個所謂「功能組別」其實是最大規模的直選,以全港為單一選區,所有不能再其他功能組別投票的人都有權參選。通過超級區議會選舉當選的議員也是真正的「票王」、「票后」,其背後所代表的民意支持意義重大。

 

第三,在特首選舉委員會中,區議會有多達130個選舉委員席位,屬於「第四界別」。具體而言,在港九各區議會有60席,新界各區議會有70席位,他們都從各自區議會中被互相選出。在建制派壟斷區議會的時候,這些選委都是建制派。這次由民主派控制了區議會,民主派在選委中可望一下子多130席。

 

在2017年特首選舉中,民主派共擁有300多張選委票,如果加上130張區議會票,就有近500張。若在第二界別(專業界)多積極參選,那麽擁有過600票不是夢。這就對中共欽點特首構成實質性的威脅。

 

這不禁令人設想,如果2015年的政改方案,香港民主派可以「袋住先」會怎樣。根據方案,需要選出「兩到三位」特首候選人。如果說,只選出一個人(像現在特首選舉),中共還有把握控制大局,那麽要選出兩到三個人,在民主派能控制600張票的情況下,要這幾個人都是中共推薦的人選,難度就大得多了。民主派的籌碼就大很多。香港的選民也可能根本不會面對「爛蘋果對爛橙子」的困局。

 

當然,歷史都是一環扣一環,永遠難以回頭假設。要是沒有這幾年的打壓和今年的倒行逆施,香港人也無論如何不可能走出來在區議會選舉中戰勝建制派了。

 

要是沒有這幾年中共的打壓和今年的倒行逆施,香港人無論如何不可能走出來在區議會選舉中戰勝建制派。(湯森路透)

 

香港民主派「憂」的一面

 

説了民主派的「喜」,也不妨説説「憂」的一面。

 

這次民主派選舉的大勝,在賬面上勝得多,在選民基礎上卻看不到大進步。由於區議會選舉採用的是「單議席單票制」,和立法會的「比例代表制」不同,選民數量的少少差別,已經能帶來「零和一」的區別,大大放大了勝利者的優勢。

 

如果把目光放在選民基礎上,反對派和建制派的比例還是大致上的六四比。

 

六四比是指立法會選舉中投民主派和建制派選民總和的比例。從回歸後開始,民主派和建制派的這個比例維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2014年之後,逐漸有「六四黃金比例」不再的説法,逐漸有55比45,或者五五開的説法。最近兩次九龍西立法會補選,建制派都在「單對單」的情況下戰勝民主派,似乎印證了這種説法。

 

但這種現象的出現,不是建制派選民的增長,而是反建制派的選民,出現了「本土派」這個第三條路線。為爭奪「反建制派」的生態位,本土派視民主派為最大的對手, 同時也認爲民主派乃是隱藏得更深的建制派。本土派的出現「攤薄」了以往投向民主派的選票。更有甚者,即便本土派不參選的選舉(比如被DQ了或者根本沒人參選),本土派也呼籲投白票,甚至呼籲票投建制派,以「教訓」民主派。

 

這正是建制派能拉平到「五五比」的關鍵。所謂「五五比」,不是建制派和反建制派的比例,而是建制派和民主派(即反建制派一部分)的比例。沒有證據,「六四比」曾經遠去。

 

這次反修例運動中最令人矚目的現象就是,以民主派為代表的「和理非」和勇武派互相支持,「兄弟爬山,各自努力」、「核爆也不割席」。「傳統」的仇視民主派的本土派的影響力急速邊緣化(特別是少數一些KOL"Key Opinion Leader")。出現這種現象的一個原因是因爲勇武派更新換代很快,現在年輕一輩的勇武派,沒有太多地受到幾年前那種恩怨情仇的影響。

 

和理非和勇武派的言歸於好,或者至少在反建制方面取得共識,導致很多選區都出現很多素人代表,而這次反建制派之間的協調也非常出色,沒有互相拆臺的現象。這次區議會選舉投票率極高,充分反映了選民的結構。

 

於是,這次選舉回復到「六四」比,這不是建制派的失敗,而是民主派和本土派言歸於好或暫時聯合的結果。經歷這麽大的反修例風波之後,建制派的票數沒有太大的損失,這不免令人驚訝。

 

在明年的立法會選舉中,採用比例代表制,預示了民主派很難改變立法會中的結構。這對香港人如何在制度内爭取民主帶來陰影。

 

這個比例與民意調查中一面倒地(七三比或八二比)反對政府的結果有很顯著的差異。出現這種結果的原因,或許是在最近一周的暴力衝突中,令一些人從反對政府的立場,轉移到覺得香港「太亂」的立場。運動如何進行下去,值得每一個人重新思考。

 

※作者為香港政治評論家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