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下女的誘惑》中文版海報。(翻攝自Catchplay Classics)
韓國導演朴贊郁的新作改編自英國作家莎拉華特絲(Sarah Waters)的小說Fingersmith,將故事背景從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搬至1930年代日本統治下的朝鮮。
改編的微妙首先自片名便可略見一二──原名Fingersmith是俚語,有扒手的意思,恰恰對應了原著小說中Sue(即電影中少女扒手珠子)的身分,且Sue在小說中最終也是以刀刺殺冒牌伯爵。改編成電影,英文片名換作The Handmaiden,大意變成了「侍女」,更強調兩人的階級差異,卻僅以"hand"這個藏於字彙中的單字似有若無地隱喻少女扒手熟練的扒竊技巧,也算是個聰明的語彙置換。電影中有幾處特寫鏡頭特別關照了珠子的手部動作,如在伯爵初訪時偷偷竊取他的貼身物、解開精神病院的手銬等。然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或許還是珠子在手指別上金屬片,幫小姐磨牙。既然故事處理兩位女子的曖昧情愫,任何與手指有關的暗示都帶有強烈的情慾色彩。英文片/書名顯然還是將重心落在珠子/Sue身上,韓文片名卻悄一轉身,直接以아가씨(小姐)命名,似乎也暗示著電影將更側重小姐視角,主動權始終掌握在小姐手中。電影基本延續了小說三部敘事的結構,先以珠子/Sue的視角展開,第二部再切換成小姐的,最後第三部小說接續珠子視角,電影則依舊以小姐領頭。韓文片名在強調視角的同時,也因以珠子對其的稱呼開題,某種程度上還是帶出了兩人不對等的身分關係,只可惜失去了手的隱喻。到了台灣的中文譯名,僅點出「下女」的階級身分,並以流行語彙「XX的誘惑」延續慣用的行銷噱頭,或許因此吸引到不少觀眾,卻也遺憾地丟失了影片的底蘊。
影片濃烈的影像風格,從前兩顆鏡頭就可以看出來。電影以雨聲摻雜孩童嬉鬧聲開場,畫面展開時的滂沱大雨極具視覺衝擊。日本官兵結隊經過,女人抱著嬰孩避於屋簷下,氣氛暗藏危機,一派冷色調撲鼻。女人談話中帶出珠子即將入府服侍小姐,畫風一轉,第二顆鏡頭抹上一層暖色調,以大遠景注視車子行進在景致優美的田園道路上,似乎即將駛向某個遺世獨立的「世外桃源」──結合日式與西式風格的建築,象徵房子主人對日本與英國的傾慕。同樣的鏡頭在電影後段又再次出現,只是那時卻是冒牌伯爵被送返城堡,即將面對來自小姐姨父的懲罰。因為開頭已為觀眾埋下了視覺印象,所以後段那顆鏡頭作為空間轉場出現也更具說服力。電影前兩顆鏡頭大膽的風格轉換,就如同全片的引子,整部電影的敘事同樣也是反轉再反轉。
電影保留了小說基本的情節結構,但也省去了珠子與小姐身世上的關聯,以及故事背後另一個藏鏡人(小說中是Mrs. Sucksby),將情節簡化,更緊密地聚焦在對小姐、珠子、冒牌伯爵以及小姐姨父四人情感關係的處理。第一、二部的接點在珠子被意外關入精神病院,感受到來自小姐的背叛,內心痛罵那個賤人其實知道一切,看上去單純無辜的小姐才是一直以來的操盤者。這裡雖然時代被置換,但電影情節仍與小說大致貼合。到了第二部,電影切換成了小姐視角,從她幼年的成長經歷講起,再帶到她與冒牌伯爵的共謀,以及對珠子的日漸傾心,最終兩人互訴真心。珠子與小姐的最終和解與互表心意在電影中被明顯提前,第二部於是收在兩人自由奔跑在原野上,感情已定,端看她們如何聯手逃離姨父,對付伯爵。在大量省去小說中關於珠子與小姐的身世情節後,電影在第三部同樣接續珠子被關入精神病院,卻重在處理珠子如何逃出,以及小姐如何脫離伯爵,這樣一來就不會有小說裡珠子/Sue在混亂中刺殺伯爵的橋段,伯爵反被交到小姐姨父手裡。電影尾聲一段緊張的交叉剪接,反覆對照最終相聚的珠子與小姐,以及在地下室受/施刑的伯爵與姨父,儼然是在為長久以來淪為男性性幻想物件的女性狠狠懲罰男性。珠子與小姐在飄往異鄉的輪船上共享交歡之樂,這次遠行的是真正的異鄉,既非故事原發地韓國,亦非小姐的原鄉日本,而是真正的異地遠方的──上海。未來的不確定性與滾滾波滔似乎又回扣到影片的社會背景──日本統治時期的朝鮮,那個浮沉離散的年代。
影片節奏明快,只是第二部開端處理姨父與伯爵的關係,一度讓人有難耐的停滯感,雖然合理化伯爵如何能親近小姐並教授其美術,或許對劇情說服力而言是重要的。許多場景看似戛然而止,實則在下一部因視角的切換而得到填補。例如第一部珠子替浴中的小姐磨平牙齒,第二部補上了小姐邀珠子共浴;第一部小姐與珠子初試雲雨,第二部則添入了更為大膽的綺麗場面。影片模擬主角視線的主觀鏡頭,也運用了大量手持特寫:如以珠子視線望去的小姐側臉,小姐喃喃問道自己有像母親一樣漂亮嗎,類似的鏡頭是以小姐視線望去的姨母側臉,她同樣喃喃問道自己有像姐姐一樣漂亮嗎。相近的主觀鏡頭,折射出兩個角色對於同樣在生命(也在影片)中缺席的女人的複雜情緒。主觀鏡頭也對應並暗示著每一部的視角主人──第一部珠子對小姐身體的凝視,其實也一步步堆砌兩人的曖昧關係。
當然由此也不免衍生爭議,如同2013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得主《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以下簡稱《藍色》),影片中也有不少大膽甚至堪稱奇觀式的女性性愛場面,導演柯西胥(Abdellatif Kechiche)作為男性也曾被批評是以男性視角粗暴地凝視女性。柯西胥以觀賞藝術品的角度經營性愛場面,朴贊郁或許無此想法,但不論《下女的誘惑》是如何以極其狠毒的方式為女性懲罰男性,那些設計下的身體暴露與肢體伸展,仍有被檢視的空間。又,其實當年《藍色》也曾被質疑片中阿黛兒與艾瑪的感情來得太突然,缺乏醞釀。相較之下,《下女的誘惑》為小姐與珠子的情感升溫埋下不少鋪墊,只是全片下來,因為剪輯的決斷,多少讓人有種角色只為敘事結構服務,故事鋪排只為反轉的感覺。然而《下女的誘惑》在性愛層面上確實有更進一步詮釋,或可曰昇華,如小姐為賓客們朗誦情色小說,甚至包含中國古典小說《金瓶梅》。那些引人遐思的生動字句,讓賓客們面紅耳赤,坐立不安。淫穢語句不時流竄於影片中,一再驗證文字遠比畫面要更為色情。就像電影尾聲,姨父逼迫伯爵陳述與小姐的初夜──那個事實上並不存在,伯爵未曾真正體驗過的初夜,在曖昧不清的字句中被姨父想像成伯爵對繾綣經驗欲言又止。他頻頻以穢言「循循誘導」,殊不知這些到頭來都僅是他的自我拼湊。事實上小姐與珠子的數次交歡也是在對應與重現書中的描繪,或許影片也以此向觀眾「挑釁」,要觀眾意識到,彼時我們聽聞文字後的想像,或許遠比這些影像更為色情。
今年3月在台灣引起熱議,拿下2015坎城影展(Cannes Film Festival)最佳女主角獎及酷兒金棕櫚獎,同樣描繪女性情誼的電影《因為愛你》(Carol),台灣觀眾或許還有印象。《因為愛你》是以美國小說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的小說The Price of Salt為基礎改編。相較於電影《下女的誘惑》,電影《因為愛你》雖然也悄悄搗亂了時序,但故事明顯簡單得多。《因為愛你》在氛圍營造上相當到位,尤其是眼神演技,只是在呈現上也相對中規中矩。同樣存在討論度極高的情慾戲,如果《因為愛你》是緩緩地說,那麼《下女的誘惑》便是刻不容緩連番轟炸。《下女的誘惑》頻頻踩線,惡毒的幽默感造就風格的詭奇,也確實在不輕言出口的內心OS、猜忌、暗算與反轉中揭露人性。這樣的作品難免爭議,到底是華而不實,還是「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才氣,觀眾或許自有定論。只是誰也不能否認,當意識到文字比影像色情,想像比現實吸睛,那還真是不小的衝擊。
《下女的誘惑》中文版預告。
※全文授權轉載自Hey Film,作者為Cari,原標題為:【院線】下女的誘惑The Handmaiden:詭奇濃烈的愛慾狂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