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愛國愛黨」這種舊瓶裝新酒的模式,是否能引導出新一代「順民」,讓中國夢得以「築夢踏實」?抑或淪為黨國系統封鎖消息、灌輸意識形態的產物?(湯森路透)
在中共迎來建國70周年,卻面臨中美貿易戰、香港議題的情勢下,日前發布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有別於 25年前江澤民宣告的《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強調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愛國、愛黨和愛社會主義」,更強化「國家認同」與「一國兩制」的實踐教育,以增強全體人民(包括台港澳)對國家的認同,自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而從其中「6大項及34點安排」及中共「從娃娃抓起」的說法,顯示整體面向聚焦於年輕族群。顯見即便中國大陸在共產黨的資訊箝制下,面對更趨多元的資訊化時代,中共的思想教育正面臨內外交迫的衝擊。
天安門事件前,走向改革開放的中國大陸,在資本主義與全盤西化論對社會大眾襲來的衝擊下,不僅直接衝擊中共政權的執政合法性,更挑戰了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基於此,在以武力鎮壓六四事件後,1994年,由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宣告並執行的《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便是制度化一系列教育宣傳活動,並以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體,目標是用「國族主義」輔助「共產主義」的意識型態,來重建執政合法性。
而在面對21世紀資訊化的浪潮,中共中央即便箝制社會大眾資訊的獲得,對新興世代而言,對多元訊息的吸引力仍大於「限制」的囚禁。故此番舉措,以強調「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對愛國教育的高度重視,並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意志」為名,並以中華民族精神的宏揚、實踐者自居,將「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的意識形態包裝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並號召自覺行動、營造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氛圍、強化組織掌握,以因應近期動亂不堪的內政問題。
此外,新舊《綱要》雖在對象上均以青少年為主體,但新《綱要》更特別將知識分子及社會各界人士列為爭取的對象,引導他們把自己和國家、民族繫在一起。教育的內容則把「習思想」輸進企業、農村、機關、校園、社區、軍營和網路,其中更在網路文學、動漫、線上及手機遊戲等領域,加入愛國主義元素,企圖廣泛運用新媒介的渲染力,影響受眾認知;而在這面「愛國主義」大旗底下,更偷渡了「愛黨」及「紅色印象」這兩個面向。
舊《綱要》提及:「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而新《綱要》則表示:「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且「中國共產黨」一詞在新《綱要》的出現率更達7倍之多,顯見中共黨中央愈切期望以愛國教育綁架「有黨才有國」的意識形態。
另新《綱要》重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國夢教育,更是希望群眾牢記紅色政權的緣起,並以中華民族為名來傳承紅色基因,推動一系列旅遊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並在音樂、美術、書法、舞蹈、戲劇等作品也都要體現紅色教育功能。此外,更廣泛宣揚共產英雄烈士,並運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嚴肅處理褻瀆祖先、褻瀆經典、褻瀆英雄等行為。可以說內容涵蓋社會各階層,並融合民族血脈的渲染性與法律制度的強制性,強化組織領導作為。
愛國教育倘若運用得宜,足以凝聚國家向心力,對社會安定與國家競爭力有一定的影響;反之,也能成為極端政權左右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工具。對照近期中國大陸層出不窮的內政問題,尤以「香港抗爭活動」實然給予中共一記當頭棒喝,顯見自1997年香港回歸以來所執行的思想認同教育,與中共中央所期望的「模型」出現嚴重的落差,在共產黨的思想控制下,固有教育模式仍無法在資訊化與民主潮流下有效作用,故新頒布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可視為中共對大環境現況的因應反制手段。
然而,「強迫愛國愛黨」這種舊瓶裝新酒的模式,是否能引導出新一代「順民」,讓中國夢得以「築夢踏實」?抑或僅僅淪為黨國系統封鎖消息、灌輸意識形態的產物呢?而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當敵對國已正視內部認同危機時,我國仍在世代上產生「國家認同的認知差異」,並任由政客挾以為利器而不自知,尤其當教育體制缺乏對於「國家認同」的中心論述,更易使多元社會下的資訊更加不對稱、立場更趨兩極,對社會安定與敵我意識產生極大的危機,此絕非國人所樂見。
政府應積極取得社會共識,以法制、歷史等面向廣泛運用教育鏈傳達正確認知,建立國人「最大公約數的國家認同」,使我國政治得以從政黨意識形態泥淖中獲得解脫,使國家向心得以凝聚,才是國人最有利的屏障。
※作者為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政治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