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感恩節之後的星期五為「黑色星期五」購物節,許多商家會藉此機會推出大量促銷活動。(湯森路透)
歐美國家在過完感恩節之後,緊接著就是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購物節,許多商家會藉此機會推出大量促銷活動,掀起民眾湧入各大賣場的搶購風潮。
儘管購物活動雖然滿足民眾的購物慾望,同時也為商家帶來利益,與此同時,過度消費所促成更多的生產、交通流量和浪費問題,卻也對環境造成更大的危害。
隨著近年全球的環境意識提高、多處發生氣候異常的現象和災難,如今的黑色星期五活動也開始受到部分品牌、環境倡議者和政府的反對。
《歐洲新聞台》(Euronews)報導,環境倡議者長期反對消費文化,有許多人認為黑色星期五是為了慶祝消費行為而進行購物的事情,因為這個現象加劇了不必要的商品消耗,並且對環境造成很大的衝擊。
#BlackFriday shopping spree is back to New York City! pic.twitter.com/lcBIdiolqr
— China Xinhua News (@XHNews) 2019年11月29日
關注過度消費(over-consumption)的綠色和平德國辦公室(Greenpeace Germany)成員沃格莫絲(Viola Wohlgemuth)指出:「問題在於這些商品的生產、運輸和浪費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沃格莫絲指出,多數德國人3年前還不知道何謂黑色星期五,如今活動卻無所不在,「產品的價值與用於製造產品的資源,在整個構想(指黑色星期五)中完全浪費了。整體網路商業模式,創造更多運送和包裹(數量),對氣候造成嚴重影響」。
歐洲環境局(European Environmental Bureau)成員拉札羅斯(Anton Lazarus)也發出警告,「我們目前的消費水平是完全不能夠再持續發展的」。
他認為社會大眾必須採納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不宜購買使用時間短、不可替換或重複使用的一次性產品。
The frenzy associated with #BlackFriday was miss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year as more consumers shopped online, but the hunt for a good bargain is catching on in Europe and Africa https://t.co/9yS205uiuw pic.twitter.com/lGktx42zkE
— Reuters (@Reuters) 2019年11月30日
《歐洲新聞台》引用聯合國數據指出,其中又以電子產品為主要禍首。全球每年約製造5000萬噸的電子及電器廢棄物,當中卻只有20%確實被回收。
歐盟民調機構「EuroBarometer」2014年的調查發現,其實約有77%歐洲民眾寧可將原本的物品送修,而非直接購買新的。但是,製造商通常不會供應替換零件,部分產品若是損壞,幾乎無法再修理。
此外,部分產品被設計為具有一定的使用壽命,過了一定時間便無法良好運作,這讓消費者必須更頻繁購買產品,進而加劇對環境危害,「消費者想要的是使用期限更長的好產品」。
如今,黑色星期五不僅受到環境倡議者的反對,歐洲部分品牌公司和政府也開始採取政策因應。
法國國會26日通過一項反浪費法(anti-waste law)修正案,旨在禁止進行有關黑色星期五的宣傳活動,抑制過度消費和其對環境造成的傷害。
Buy Nothing Day! #Climate campaigners and even several companies are urging people not to rush to the shops this #BlackFriday in a bid to tackle consumerism and fast fashion 🌍🛍️ https://t.co/TGAjGXeVCe
— Sky News (@SkyNews) 2019年11月29日
法國服裝公司Faguo與其他600個法國品牌則提倡「讓星期五再次環保」(Make Friday Green Again),公開拒絕推出黑色星期五購物活動,並且因此得到理性和負責任的消費者的青睞。
拉札羅絲與他在歐洲環境局的同事也提出以「Buy Nothing Day」取代黑色星期五,呼籲消費者不宜過度消費而造成浪費,「你是否能夠借到你所需要的東西?或是修理一些你已經有的東西?在決定購買新物品前,這些才應該是首要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