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民主和爭自由,必然變成中國這種發展碰到瓶頸的專制國家所要面臨的挑戰。(湯森路透)
美國和中國的「貿易戰」不是貿易之爭,而是兩種制度之爭。我們選擇了站在美國這邊,但我們怎麼知道民主一定可以戰勝專制呢?
矽谷哲學家Peter Thiel在最近的演講中,提到中國的強處,正是美國的弱點。中國強在人和貨品搬運能夠規模放大,放大到十幾億人那麼大的規模。每年中國的春運,億萬人的短期遷徒,規模世界第一,除了中國以外,大概沒有人辦得到。全球十大貨櫃港口,中國佔了七個,美國僅有洛杉磯,勉強排到第十一名。深圳從1980年六萬人的小漁村,四十年間,變成一千兩百萬人的大城,這種規模放大的格局,大概也只有中國辦得到。
相反地,紐約在同樣的四十年內,僅增加了一百多萬人,但地鐵的興建,卻變成一英哩造價高達三十八億美元,世界各國無人望其項背。
民主的制度,碰到人的問題,要規模放大,並不容易。但這樣就代表專制必勝,民主必敗嗎?我認為剛好相反,正因為經濟體逐漸的規模加大,專制的問題才慢慢地浮現,因為專制的經濟控制,有物理的極限。
講一個生物的例子。伽利略在很早以前,就思考過地球生物的尺寸問題,陸地上最大的生物就是大象,以前還有恐龍,但再大,也有一個限度,哥吉拉那樣的怪獸,無法在地球存在。伽利略結論說,隨著尺寸放大,比如說高度加倍,那生物的重量,大致會變成八倍重,因為重量相稱於體積,體積是單邊長的三次方。但能夠承受的重量,取決於生物的截面。如果高度加倍,截面只能變成四倍大。重量八倍大,承重四倍大,照此比例,很快地重量增加的速度,就會碰到天險,而無法再增大。
這是用物理學簡單的概念來思考極限。那中國的經濟規模放大,有沒有物理極限?要怎麼思考?
物理學家Geoffrey West認為,城市的規模放大,沒有極限。一方面城市增長的同時,基礎建設的增長,會跟不上人口增長的步伐,一如動物的承重跟不上重量的增長,而限制城市的發展。但另一方面,人口聚集會產生正向的生產力增加、財富增加,足以抵消基礎建設的不足。一來一往,城市會一直長大,只是型態變了,並不會停止。
但我們可以把這個框架放在中國的國家體制來看嗎?
集權的專制,靠著中央調控的能力,得以對付規模龐大的問題。以春運來說,這麼龐大的人流,真用分散式的民主制度管理,肯定動不起來,因為各個地方一定各行其是,誰也不服誰。也許有些地方聲音大些,佔得比較多便宜,交通比較沒問題,但大格局來看,美國如果真有幾億人同時移動,一定動彈不得。有機會到洛杉磯,千萬不要錯過百萬汽車塞車秀。中國這種中央政府的指揮交通,不但解決基礎建設的問題,也提升了人口聚集的生產效率。所以中國可以有深圳式的發展,規模放大沒有成本,只有好處。
但接下來呢?
人的財富增加,經濟效率頂天,下一步呢?把人放在一起的正向效應,會慢慢出現副作用,人為地硬把人際界線模糊,造成人際關係的不舒服,爭吵必然變多,制度上的公平正義,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專制最不能解決這種人際衝突,因為專制講求的是立即的裁判,而不是緩慢地紓解壓力。最後這人與人的衝突,會變成一個很簡單的訴求,「平等」與「自由」,爭民主和爭自由,必然變成中國這種發展碰到瓶頸的專制國家所要面臨的挑戰。
所以我們應該把民主的無效率,視為規模放大所必需的手段,而不是問題。專制的效率,反而是經濟發展的天險。美國在人和貨品搬運的不能規模放大,不是病症,而是美國經濟發展所必需有的結果,而這個結果,正是中國要走到下一步的經濟發展,所該嚮往,而不是該避免的政策。(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作者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