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安海計畫」建造新型救難艦原型艦,據指出,該艦規劃配置潛水鐘及ROV水下遙控載具系統,將可提升海軍在深海救援的能量;圖為國軍現役救難艦大湖號。(維基百科)
與海軍茄比級海獅、海豹潛艦都屬於超過70年以上阿公級的大字號救難艦,終於有生力軍要加入了!海軍「安海計畫」建造新型救難艦原型艦,23日在高雄舉行新艦儎臺建造的第一次邀商說明會,據指出,新型救難艦原型艦除具備海上救難、消防等任務外,更重要是該艦規劃配置具有可達水深100公尺的水下救難系統(潛水鐘),以及可在水深500公尺作業的ROV水下遙控載具系統,將可提升海軍在深海救援的能量。
海軍國艦國造的12項造艦計劃中,「安海計畫」新型救難艦在2018年完成概念設計後,2019年開始編列36億5800萬餘元建造原型艦,經合約設計完成後,規劃在2020年上半年完成決標後開始建造,以32個月在2023年完成原型艦的建造;建造原型艦儎台部分經費約31億餘元,採公開招標方式,委由國內船廠執行建造工程;戰系與武器系統經費約5億餘元,委由中科院承製(艦首的T75 20機砲);海軍規劃配合潛艦國造的需求,未來新型救難艦共要建造6艘。
海軍在23日的邀商說明會中指出,國內缺乏專業合格救難艦,海軍現有救難艦船齡已超過70年,裝備老舊,無法執行萬噸級船舶拖帶任務,規劃籌建新型救難艦的原型艦。救難艦除擔任海軍艦艇及大型無動力儎臺(浮塢、大型靶船、工作平臺等)海上遇險救難與拖帶任務,並協助其他公務單位及民間船舶海上救難、聯合搜救及人道救援任務。
在這次的說明會上海軍先就救難艦的規格與各項系統先作說明,預定在明年一月再針對其他救難裝備規格與性能作第二次的細部說明。首先在新型救難艦的規格為艦長87公尺 、寛15.5公尺、艦身高18.1公尺,排水量3,250噸,航速18節,續航力10,000海里,人員95名;其主要任務是拖帶、救難、救火,以及水下作業。
在新型救難艦的推進系統,雙俥、雙舵及兩套可變螺距螺槳推進器,具艏、艉輔助全電力的推進系統,可原地360度旋轉與側向移動。艏側推進器(推力5.5噸、移泊及支援動態定位)、伸縮式全向推進器(推力12.5噸支援動態定位推進系統之備援)、艉側推進器(推力5噸、移泊及支援動態定位)。主要考量是每年10月到隔年2月期間,冬季風浪大,採電力推進,不須船速快但要求能立即出海執行任務。
動態穩定系統具有DP1與整合控制全艦推進器,可在海象4級以下、流速1.5節具動態定位,執行救難及水下打撈任務;而拖纜絞機系統可在船速6節、4級海象可拖帶3萬噸(含)以上之船隻,最大負荷可滿足至10萬噸。
在海上消防噴灑作業能力及海洋污染基本處理能力上,新型救難艦的核生化防護系統上,採內循環式氣密防護,在防火保護系統則是全艦灑水系統供對外消防及核生化噴灑用,其艦上有4支消防噴水槍,最大射程120公尺,具有航速25節RHIB小艇與全封閉式救生艇。
在水下救援部分,設計潛深300呎(約100公尺)潛水作業系統,潛水鐘系统可乘載3名潛水員、減壓艙系統可容納5人以上;另ROV水下遙控載具系統可在航速3節進行深度500公尺的作業。
因新型救難艦設計具有水下救援能量,但民進黨立委蔡適應、呂孫綾、何欣純在審查年度預算就曾提案表達,台灣海軍雖然具備簡略的淺海救援能量,但完全不具備深海潛艦救援能量,缺乏大型作業井、DSRV 救難潛艇、DDS 深海潛水裝置、減壓艙室等。「潛艦國造」政策具體化、且韓國也都建立起潛艦救援艦後,台灣救援需求若持續依靠美國、日本,於關鍵時刻恐有時效不及之處,因要求新救難艦必須納入深海潛艦救援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