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台的馬紹爾總統海妮(左)確定下台,與我邦交成台灣選前一大變數。(取自蔡英文推特)
2020大選最後10天,各政黨聚焦內政展開肉搏戰,然而外交仍有潛在危機可能影響選情。11月完成大選的友邦馬紹爾群島,將於1月6日由新國會選出新任總統及正副議長,原親台總統海妮(Hilda Heine)確定下台;北京支持的在野黨勢力贏得選舉之後,對發展中國貿易持正面態度,雖然未必在短短幾日內做出外交轉向重大決策,但仍可能發表友中言論。大選前夕北京藉影響邦交國「介選」的變數依然存在。
2019年9月,我國接連失去兩個太平洋邦交國,北京將奪取邦交列為對台「介選計劃」手段因此曝光。北京在太平洋步步進逼,擴大政治影響力及國力投射範圍,不但引起美國、澳洲積極介入阻擋,歐盟、日本等國駐台代表也罕見發言力挺台灣。
隨著2020選戰逐漸展開,外交情勢不像平常受到輿論關注;然而國安會在9月曾在「中國對台介選研析報告」示警,中國在年底前可能再奪取我國1到2個邦交國。雖然此一警訊未在年底前發生,但密切觀察中國「介選」動態的外交團隊提醒,外交情資顯示,仍有被中國列為爭取對象的邦交國存在變數,即使一直到選前,甚至在2020年五二〇總統就職日前,都可能出現危機。
我方研判認為可能出現變化的邦交國之一,就是在2019年11月剛完成全國選舉,由親中反對黨獲勝的馬紹爾群島。
根據馬紹爾群島制度,大選後組成的國會將在2020年1月6日推選出新的國會正副議長,以及新任總統;現任的海妮確定下台,親中的反對陣營勢必在總統選舉及新政府組成中占得優勢。在新政府上路之後,親台友美的外交政策路線勢將面臨改絃易轍。
視馬紹爾群島為重要戰略根據地的美國,已對馬紹爾最新政情提出示警,指出依循中國奪取台灣太平洋邦交國的模式,支持加強對中貿易的原在野黨在贏得選舉後,中國將進一步向新政府提出投資及合作開發等經濟誘因,並透過國會力量推動親中政策,最終達成邦交轉移的結果。
相對海妮政府,原馬紹爾在野黨對加強與中國貿易一直持正面積極態度,甚至支持中國將馬紹爾「朗格拉普環礁」(Rongelap Atoll)開發為免稅的「特別自治區」,成為開放中國企業進駐的「避稅天堂」。而中國為了說服該國政客接受此一計劃,不惜藉媒體釋放訊息,指美國過去在此區放置核廢料,如今卻拒絕依承諾提供補償,唯有中國進駐才能將「核廢區」變為投資天堂。
為使親台的海妮下台,2018年馬國反對黨針對海妮提出不信任案,發動議員也遭該國政壇揭發與中國商人嚴凱瑞(Cary Yan)往來密切。海妮陣營公開拒絕反對黨主張中資開發「朗格拉普環礁」的提議,以一票之差在不信任案中險勝,但也埋下今次大選落敗的因素。
為鞏固一向堅持的親台路線,海妮政府在全國大選前力拚國會無異議通過支持台馬邦交決議,不僅確保台馬既定合作計劃,同時也向台灣及美國宣示馬紹爾群島不會在邦交上轉向中國。然而之前遭到質疑的「朗格拉普環礁」開發案,可能以類似方案在新一屆政府中重啟,我國安系統也示警中國可能加碼爭取新任政府支持,成為2020年我國外交的一大潛在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