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毓蘭和柯文哲所為,同樣都是社群網路蓬勃發展時代,「事實不重要,先罵先贏」的典型。(取自柯粉俱樂部/葉毓蘭臉書)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2018年針對「假新聞」議題公布了一份報告,指出在推特(Twitter)上,假新聞傳播的速度要比「事實」還要快六倍。比起科學、財經領域,假政治新聞快速傳播的效果更加明顯,近年美國總統大選,政治類假新聞幾乎達到高峰。
這是份自2006年開始,長達10年以上的持續調查,總計蒐集了來自300餘萬用戶所發出的 12萬6千則爭議新聞,報告研究員發現,假訊息(新聞)傳遞的速度和深入程度,通通完敗事實,尤其以具有極端、易令大眾被誤導和產生不安情緒的政治類信息,更能在同溫層中迅速被轉發分享,真相澄清永遠緩不濟急,轉發率要比真實新聞高出70%,一條假新聞平均受眾人數,則要比真實消息多了35%。
至於新的傳播平台,臉書、推特等等,皆讓傳統不實的言論散播更難被制止,而且基於人性使然,大眾偏好分享假新聞,只因為它更聳動、更吸引人。當民眾日益依賴社交平台接收資訊和新聞,也等於這個社會愈來愈難招架假新聞(訊息)肆虐,這也是推特和臉書之前會乾脆大量關閉來自中國本地帳戶的原因(被發現存在大量人頭帳號)。
報告裡同時提到一項令人無奈的事實,就是由於假新聞通常和一般常人的預期心理不同,所以比較容易引人注意,如果有人刻意製造謠言,其內容只要和常理稍相違背,被轉發的可能性就愈高。
而今,台灣在臉書和Line高密度使用環境下,早已證明無法自假新聞(訊息)的轟炸中倖免。軍方黑鷹直升機事故發生,不就先有台北市長柯文哲於4日上午提出批評,說總統蔡英文在直升機失事後,雖已宣布暫停競選活動,總統府秘書長陳菊和民進黨副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卻仍繼續跑行程,直到隔天被追問怎知如此,他才說他是晚上(3日)看名嘴張友驊說的,並非無緣無故造謠、憑空捏造,還說如果民進黨要譴責也是譴責中天(張友驊參加錄影的電視台),並說「如果在電視上看到的還要去求證,那這個國家也是有問題」。
既然如此,智商高人一等的柯文哲,第一時間指控陳菊和賴清德時,何以沒有負責任一點,至少明確說他是「晚上看政論節目,聽到張友驊」這樣說?是失言?還是他擅長的選擇性失憶?又或者是刻意不說消息怎麼來的,以擅用所謂「造謠」的模糊界線,好在新時代的傳播平台上以此擷取政治利益?柯文哲已經不只一次濫用個人話語權,他的不精準發言,因而更像是相當精準的操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那份報告,所提出最該令人警覺的訊息傳播方式,就是柯文哲這一類。
另外,國民黨不分區提名人葉毓蘭則是在5日於臉書上貼出一張照片,畫面中蔡英文在馬路上靜坐,後方則有批判國防部的布條,她的附帶貼文寫著:「看到三軍統帥為殉難將士辦追思,抱著沈一鳴夫人安慰時,很感動,這幾天空軍軍歌也特別催淚。但是我還是想到這一幕,當時的蔡主席如何羞辱國軍,上任後又如何追殺退休軍公教警消?」
最引人注目的是,葉毓蘭於文後特別標示「#照片與內容均非虛偽,網路血滴子們散去」。結果,很快被人發現這是張多年前流傳的合成圖,葉毓蘭被批評散布假消息後,才換了一張照片,並解釋「本人於今天於line群組收到蔡總統在洪仲丘案時的遊行合成照片,對比她今昔的表現,太過憤慨,未經查證就將合成照片貼上個人臉書,雖然參加反國防部遊行是事實,但是該張合成照的確有張冠李戴之嫌,個人未經查證就將合成照上傳的行為確有不妥,在這裡跟大家致歉。」
只是,既然是「未經查證」,又何以在貼文時特別註明「照片與內容均非虛偽」?這豈是「警大教授」的犯罪偵查標準程序?這和柯文哲所為,同樣都是社群網路蓬勃發展時代,事實不重要,先罵先贏的典型,對錯誤訊息、照片的使用,僅需事後道歉、刪文,或者另指是引用他人的訊息,即可撇清責任,又或者在不及明確法律責任時,根本也不必在乎自己的言行有多粗劣。惟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的報告,他們所企求的目的和效果,其實都有了。受到社會一定程度檢視的公眾人物尚且如此,台灣眼前社群網路世界的品質可想而知。
本次總統大選辯論,包括「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多家媒體聯合發表了查核結果;報告顯示,韓國瑜錯誤訊息達32條(可查證內容285則),蔡英文有3條(可查證內容306則),宋楚瑜則有1條(可查證內容70則)。但當發散訊息的目的主要為了情緒訴求,對的錯便都已在其次,至於刻意將錯誤的訊息不斷堆疊加乘,追求的也就不是要大家討厭某個人,而是要左鄰右舍一起跟著恨那個人,連到小吃攤吃個麵也要邊看電視新聞邊生咒怨,被恨到底就百口莫辯,庶民政治如此而已。。
※作者為《上報》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