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抗中護台 泛綠小黨可靠嗎

翁達瑞 2020年01月07日 11:40:00
作者認為,小黨生存空間不大;發展潛力受限於領導人的性格;為了壯大只能背刺友軍;而且又很容易被收買。(資料照片)

作者認為,小黨生存空間不大;發展潛力受限於領導人的性格;為了壯大只能背刺友軍;而且又很容易被收買。(資料照片)

距離大選只有幾天,選民手上有三張票:最受關注的是總統票,其次是區域立委票,最後才是不分區立委政黨票。總統與區域立委是兩大黨的戰場,小黨的目標只能放在不分區立委。在亡國感的氛圍中,與民進黨爭食政黨票的泛綠小黨,也都以「抗中護台」為訴求。問題是,選後在立院「抗中護台」,泛綠小黨靠得住嗎?

 

根據政黨結構的分析,結論是「靠不住」。如果這個推論正確,不分區立委政黨票就要集中投給民進黨,確保「抗中護台」不會出差錯。本文提供的是廣泛的分析,沒有針對特定小黨。我的分析有四個面向,包括小黨的生存空間,小黨領導人的特質,小黨的壯大策略,以及小黨被收買的可能。

 

小黨的生存空間

 

基本上,政體與選制決定了小黨的生存空間。在總統制的國家,權力分配是「贏者通吃」,小黨毫無生存空間。也因為如此,兩黨候選人的政治光譜涵蓋廣闊。反過來說,內閣制的國家則是小黨林立,其政治光譜狹窄但明確。透過聯合內閣的組成,眾多小黨仍可分享權力。

 

選制是單一席次且得票過半才當選的公職,小黨的生存空間最小。除非有主要政黨的禮讓,小黨候選人幾乎不可能當選。相反的,選制是多席次且得票高者當選的公職,小黨的生存空間最大。

 

台灣的總統與立委選舉,採單一席次相對多數當選的制度。雖然小黨提名人仍有當選機會,但難度甚高。小黨參選通常只有兩個目的:陪榜與攪局。陪榜是為了宣揚政治理念,攪局則是為了左右選情。

 

為了保障小黨的參政權,台灣的立法委員設有不分區席次,依政黨得票率分配,但必須達到百分之五的門檻。面對兩大黨的夾擊,小黨爭相搶食不分區立委。資源與人才皆不足的小黨,發展潛力還受制於領導人的特質。

 

小黨領導人的特質

 

在自由參政的民主國家,小黨的創立是一個「自我篩選」的過程。自創政黨的政治人物,若不是拒絕加入其他政黨,就是退出所屬的政黨。這樣的政治人物通常具有幾項特質。

 

首先,小黨領導人常有「孤芳自賞」的特質,認為天下烏鴉一般黑,因此不屑加入其他政黨。這種「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的認知,可能是「完美主義」下的「政治潔癖」。(參考人物:黃國昌) 其次,小黨領導人也常會有「願賭不服輸」的性格。只要在所屬政黨內部的競爭落敗,他們就可能退黨另組新黨。這種黨內的競爭,可以是理念之爭,意氣之爭,或利益之爭。(參考人選:宋楚瑜) 第三種小黨領導人,就是「機會主義者」,企圖利用自組新黨,在兩大黨的矛盾中獲取最大的政治利益。這類小黨領導人喜歡左右開弓,挖兩大黨的牆角求生存(參考人物:柯文哲)

 

上述的領導人特質,決定了小黨的長期命運。孤芳自賞的領導人容易樹敵,所組的政黨終將成為泡沫。願賭不服輸的領導人,若是為了理念另組政黨,也會泡沫化。若為利益組黨,遲早會被收買。至於投機者所組的政黨,最後將被兩大黨夾殺。要躲避這些的結局,小黨只能當側翼,再伺機背刺友軍壯大自己。

 

小黨壯大靠背刺

 

小黨就是「小眾政黨」,不可能佔據政治光譜的中間,否則會被兩大黨夾殺或吞噬。小黨的生存利基在政治光譜的兩端。用台灣的通俗政治語言表達,小黨不是深藍就是深綠,不可能代表中間選民。

 

作者認為,小黨多為「一人政黨」,缺少內部制衡機制。(資料照片)

 

為了吸引更多中間選民的支持,兩大黨會試著跨過政治光譜的中線。如果超越中線太多,大黨就會被迫放棄光譜邊緣的選民,由扮演側翼的小黨接收。四年前時代力量的崛起,靠的就是接收民進黨讓出的年輕獨派選民。 扮演側翼角色的小黨要茁壯,唯一的途徑就是背刺友軍,因為兩者的選民流動性高。時代力量在立法院就是採取這個策略:重擊民進黨,輕縱國民黨。小黨背刺「提拔有恩」的大黨,是個結構性的政治現實,也是不得不然的結果。

 

民進黨與柯文哲之間,也有類似的結構矛盾。靠著民進黨禮讓起家的柯文哲,當選台北市長後只有兩條路:聽命民進黨或背刺民進黨。柯文哲選擇後者,因此失去深綠選民的支持。為了彌補流失的深綠選票,柯文哲只好迎合淺藍選民。這讓他流失更多綠營選票,最後被迫往藍營靠攏。

 

由綠轉藍的柯文哲變成不藍不綠。為了維持他的影響力,柯文哲籌組民眾黨,吸引「藍不疼、綠不愛」的政治邊緣人。如同其他小黨,民眾黨也是「一人政黨」,缺乏內部的制衡,也因此很容易被其他政治勢力收買。

 

容易收買的小黨

 

扮演側翼的小黨,最可能成為對立陣營收買的對象。小黨對友軍的攻擊是窩裡反,不僅到位,而且極具公信力。在蔡政府修訂勞基法時,時代力量就刻意提出更激進的修正案,藉以攻擊民進黨偏袒資方。在勞團眼裡,這個「資進黨」的標籤甚具公信力。

 

除了容易成為收買對象之外,小黨也真的很容易被收買。小黨多為「一人政黨」,缺少內部制衡機制。只要買斷領導人,就可讓全黨的立場大轉彎。何況無法壯大的小黨是「爛命」一條,賣了又何妨。

 

除了對立陣營的收買,小黨也會被友軍收編,特別是「脫黨自立門戶」的小黨。當年宋楚瑜創立親民黨,一度擁有四十幾席立委。接著的總統大選,國民黨推出「連宋配」,宋家軍幾乎全數被收編。親民黨脫離國民黨又重回國民黨,就是宋楚瑜一個人說了算。

 

選民與小黨的抉擇

 

小黨生存空間不大;發展潛力受限於領導人的性格;為了壯大只能背刺友軍;而且又很容易被收買。針對小黨參政,選民應該如何抉擇呢?面對選民,小黨又要如何因應呢?在這次大選,這兩個問題極具關鍵。

 

這次大選的結果,攸關台灣的主權與民主。選後的立法院能否「抗中護台」,取決於三十四席不分區委員的分配。由於諸多結構性的因素,泛綠小黨未必能配合「抗中護台」。面對不可靠的泛綠小黨,選民「抗中保台」最穩當的作法,就是把政黨票集中投給民進黨。

 

泛綠小黨不必因此感到不服。如果泛綠小黨的領導人格局夠高,他們應該主動號召支持者,把政黨票轉投民進黨。如果做不到這一點,至少他們要承諾支持者,選後會與民進黨並肩作戰,不會靠背刺壯大自己,更不會被收買。

 

※作者為美國大學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