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瑜大敗 中共令輿論場「武統」降溫

杜心武 2020年01月18日 07:00:00
中國之所以在香港和台灣問題上一再誤判民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既有的信息渠道被一批固定的利益共同體把持。(資料照片/蔣銀珊攝)

中國之所以在香港和台灣問題上一再誤判民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既有的信息渠道被一批固定的利益共同體把持。(資料照片/蔣銀珊攝)

台灣2020大選,蔡英文以史上最高票數連任,結果震撼。蔡英文從前年底的頹勢,到現在連任,看似「神奇逆轉」,其實早在香港發生「逃犯條例事件」之後就大局已定。

 

在臨近大選前,中國當然不會愚蠢到以爲韓國瑜還有希望,但恐怕也沒有想到輸這麽多。中國官方新華社通稿在第一時間,只報導了「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束」,連蔡英文當選也不提。後來第二次通稿時,終於報導蔡英文當選連任,但對蔡英文史無前例的優勢依然不發一言。

 

此後,國台辦老調重彈,重復「我們對台大政方針是一貫的,明確的,……」。新華社指責「外部勢力」,強調選舉「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暗黑力量的操控,但兩岸關係發展基本格局不會因選舉改變,大陸仍牢牢掌握兩岸關係主導權、主動權。」

 

這些八股式的「通稿」凸顯了中國宣傳的尷尬。可想而知,對韓國瑜輸得這麽慘,中國始料不及,缺乏準備。

 

這種情況不是第一次發生。事實上,中國常常誤判香港和台灣的民意。就在不久前,香港區議會選舉,反對派獲得壓倒性勝利,同樣令中國驚異。據説,媒體早就準備好「建制派大勝,止暴制亂得到廣大香港市民支持」之類的通稿。最後結果與預期差異之大,令媒體毫無準備,以致連選舉結果也不報導。

 

說起來,其實在前年台灣九合一選舉後,習近平推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很大原因也是基於對台灣民情的誤判。那次選舉中,國民黨(和韓國瑜)的大捷令中國衝昏頭腦,以爲民進黨真的不堪一擊,以爲經濟制裁大棒真的有效,以爲台灣人心思變,有條件促統,這才會推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結果讓蔡英文「撿到槍」,成爲逆轉的起點。

 

對香港和台灣都一再誤判

 

對那次選舉民情的誤判,同樣讓中國以爲韓國瑜「台灣無敵」,奇貨可居,重點投資。結果再次低估了台灣民主的成熟度。民粹式的「韓流」沒有這麽厲害,雖然鞏固了一些票數,但推走了更多票數。

 

中國之所以在香港和台灣問題上一再誤判民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既有的信息渠道被一批固定的利益共同體把持。信息經過層層篩選和專家分析解讀後,再寫成内參報告,已面目全非。這即有報喜不報憂的官場陋習,也有共同體的慣性思維的影響。

 

台灣選舉後中方的反應中,除了官方反應之外,同樣值得關注的還有民間輿論場的動向。

 

選舉結果剛出來就掀起中國輿論場的巨大風暴。前年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大勝後,中國官方媒體常年報導,韓國瑜和國民黨如何了得,蔡英文和民進黨如何不濟,令相當多的中國網民相信,韓國瑜會在這次選舉中獲勝(甚至大勝),沒有多少人預料到,輸得這麽慘。

 

環球時報主編胡錫進在選後不久就發社論《莫張狂應是蔡英文和民進黨的座右銘》,強調「蔡英文當局能夠騙取一些選票維持其政權,但卻無法將台灣社會真正綁到「台獨」的戰車上去。事實上台灣社會已經形成「不能獨」的集體意識和情商。」

 

胡錫進大概想不到,一向帶動風向得心應手的社論,這次竟然在微博上遭到一致怒駡和嘲笑。網民紛紛指責中國政府錯判台灣民情。

 

有人認爲台灣選舉結果給中國政府「打臉啪啪響」。有人認爲「這些話連自己也不信吧?」有人指責中國政府「粉飾太平」。有人怒駡國台辦和環球時報自欺欺人,把自己人也騙得團團轉。

 

胡錫進連發兩篇長文

 

除了指責「自欺欺人」之外,更重要是「以後怎麽辦」。有人認爲中國應尊重台灣人民的選擇;有人認爲不要再給台灣「讓利」;但更多人認爲中國應該更強硬地準備「武統」(在信息過濾下,中國網民用「梧桐」一詞)。

 

面對高漲的民族主義壓力,久戰沙場的胡錫進也不得不連發兩篇長文回應。一篇是《武力統一意味著巨大代價》。不到24小時再發一文,繼續辯解「爲何中國不能和美國攤牌」。但這些長文都無法止住反對聲言。最後,中國不得不出動最拿手的一招——封殺了事,不少「大V」被刪帖。

 

很多台灣人以為,中國人是一言堂,中國政府鷹派當道,善於鼓動民族主義等等。這次輿論場的反應很大程度上顛覆了這種相對簡單的認識。

 

首先,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國家,中國人中存在各種聲音,只是通過不同的途徑,很多聲音被「滅聲」了,以致看起來只用一個聲言説話。

 

具體而言,途徑有幾種。第一,大部分與政府不一的意見都無法在傳統媒體上發表,近年來更是如此,能發表的都是政府認可的意見。第二,很多人被視爲「異見分子」,通過自媒體等方式發表不同意見後被當局「控制」,不能發聲。第三,很多在自媒体發表的不同意見,「危害程度」沒有到「反黨反革命」的程度,我稱之爲「輕度不滿」,政府最後一封了之,事後這些聲言自然也看不到。

 

值得指出的還有第四點,很多外媒在報導中國民間聲音的時候,往往注重兩種聲音。一種是中國人「支持政府」,用以論證整個中國陷入一種狂熱;一種是「反對政府」的異見人士,用以論證中國政府「打壓異己」,這常常給人一種「異議人士」只是「極少數」的感覺。

 

這些報導不能說錯,但經常忽略了那些存在於非常多的中國人心中那種「輕度不滿」。「輕度不滿」不至於「顛覆國家」那麽嚴重,而且人數衆多,當局也不可能都嚴厲處置。這些存在於大部分人中的「輕度不滿」,迸發出來是股巨大的力量,令中國政府不敢忽略。這次輿情事件就是「輕度不滿」的集中體現。

 

其次,外界經常認爲中國鷹派當道,這種認識也不全面。這次看到,一直被很多人認爲是「鷹派」的胡錫進就表現出「溫和派」的一面,令不少人大吃一驚。

 

其實,胡錫進是中共的「叼盤狗」,主人指哪兒,他就向哪兒撲。他是一個輿論操控手,自己本身倒未必這麽鷹派。

 

胡錫進是一個輿論操控手,自己本身倒未必這麽鷹派。(擷取自胡錫進微博)

 

中國要的是「受控制的民族主義」

 

在去年八月,環球時報記者在香港機場被打,胡先是挑起大陸對香港人的反感情緒,把「止暴制亂」的輿論帶起來後,又調轉頭來親自到香港,在香港節目上說香港的好話。可見一斑。

 

實際上,中國政府對民族主義的態度是兩面的。一方面,中國長期靠民族主義論證執政合法性,又用民族主義煽動的「民意」,對抗西方國家對中國政府的壓力(諸如「西方國家不是說民主嗎?中國的民意就這樣。」)

 

但另一方面,中國又很擔心,「過分」的民族主義會給自己的執政帶來麻煩。於是必須加以「控制」。比如,中國現在絕口不提俄羅斯「掠奪中國領土」(六七八十年代這種言論汗牛充棟)。這次民意要求中國「梧桐」,中國明知(至少在現時)不可行,於是無論「統一」在中國話語中多理直氣壯,也必須派胡錫進降溫。

 

因此,中國要的是一套「受控制的民族主義」,民族主義對中共來説,更多是工具,而不光是目標。「操控」才是中共的首要目標。

 

換言之,中國人不但要「愛國」,連「愛國」愛到什麽程度,也必須由中共說了算。

 

外間應該透過重重迷霧看到這種本質。

 

最後,中國控制言論有軟的一手,有硬的一手。

 

軟的一手,就是派人「帶節奏」。胡錫進就是最重要的人。胡錫進屹立在中國輿論場十多年不倒,自然有其獨到的功夫。他操控輿論主要有兩種理論,一套是自己發明的「複雜中國」理論,一套是其能靈活運用的「大棋派」理論。

 

「複雜中國」論主要用在國内,要旨是中共永遠是對的:好事發生了,就是中共做得好;壞事發生了,就是「中國太複雜,急不得,要慢慢來,已經做得很好了」。

 

「大棋派」理論主要用在國際事務,用中國共產黨在下一盤「很大的棋」解釋時事。發生對中國有利的事,就是棋下得「好」;發生對中國不好的事,就是「中國有很大的後著,在下一盤大棋,庸手看不懂」。總之,中國永遠神機妙算,永遠運籌帷幄。

 

無論「複雜中國論」還是「大棋論」都是中共擅長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詭辯術,總之就是好事是好事,壞事變好事。兩者結合,相得益彰,天下無敵。

 

雖然胡總編功力深厚,但「軟的一手」的其能力不是無限的。這次台灣選舉,胡錫進也難以「忽悠」。於是不得不使出「硬的一手」,直接消聲。

 

中國直接消聲能多有效?可以說,對少數人的態度激烈的言論很有效,但對那種有廣泛群衆基礎的「輕微不滿」,效果就不見得這麽好。於是,這類言論對推動中國政府的壓力反而更大,有時候,中國也不得不應對。

 

在香港區議會選舉後不久,中國就更換了中聯辦主任。這次台灣總統選舉後,對台辦系統如果有人要「人頭落地」,也不奇怪。若真的如此,大概要認識到,這樣做不僅存在「龍顔大怒」的因素,要應對這種群衆壓力也是重要原因。

 

※作者為國際關係評論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