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啟用的臺北後車站;日本時代稱為「裏臺北驛」,為一棟木造建築,建築外貌較為小巧(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提供)
國寶製墨大師的臺北夢
臺北後站商圈,是服飾、配件批發客的貨倉,也是五金塑膠化工材料的百貨天堂。在還能看到火車穿越臺北市區的年代,這裡曾經有一座日本時代建造、正對著太原路的車站「裏臺北驛」,也就是後來的「臺北後站」。在臺灣經濟起飛、都市工業化的年代,大批農村人口前往臺北尋求發展機會,也因此當時在臺北後站周邊的鄭州路、太原路、華陰街、長安西路一帶,都能看到滿街的求職介紹所。這裡是農村孩子追逐「臺北夢」的第一站,也是臺北做為一座移民城市的見證,但在臺北不斷蛻變發展過程中,逐漸被遺忘。今天我們就來聽聽一個15歲的嘉義少年追尋「臺北夢」,最終成為國寶製墨大師的臺北故事。
要賺錢,就要去臺北
現年七十多歲的國寶製墨大師陳嘉德,回憶1950年代農村社會對於臺北都會的印象,是一座充滿發展機會的城市。
「老一輩的有一句話說,要賺錢呢就要去臺北!我們的年代呀,只有臺北出名而已......我父母有說,應該要上北部來學功夫(手藝),以後生活比較有保障,因為種田不好賺,也辛苦,我們以前那個年代,父母都會鼓勵孩子去學功夫。」
就這樣,在父母的鼓勵下,那年才15歲的農村孩子陳嘉德,天才剛亮,就帶著150元和簡單行李,搭上清晨的火車,一個人從故鄉嘉義出發,憑著「憨膽」來到這座陌生的城市,臺北。
從後站走進製墨人生
當年像陳嘉德這樣的農村孩子,一踏出臺北後站,馬上就會有一群職業介紹所的外務員圍了上來。
「少年仔!你是不是要找頭路(工作)!來啦!我幫你介紹啦!」
剛上臺北、一臉茫然的陳嘉德,就這樣跟著其中一個外務員,來到位於太原路的職業介紹所。當時的職業介紹所不僅提供就業機會,還有床舖讓在臺北無依無靠、等待工作的求職者有個落腳之處,但多半十分擁擠簡陋。陳嘉德當時望著牆上貼滿了徵才的單子,理髮的、修鞋的、紡織廠的,介紹所老闆唸了一大堆工作讓陳嘉德選,還提供很多建議與職場情報,但陳嘉德都拒絕了。
「我想要學功夫。」
老闆低頭沉思半响,眼神一亮,抬頭便說:「你要學功夫!剛好有缺一個,如果是缺兩個,我也不會跟你說。如果今天來兩個,我也不會把你們拆開,剛好就是缺一個做墨條的,那就是你去!」
其實當時的陳嘉德,對製墨這一行完全沒有概念,就憑著學功夫的信念,點了點頭。就這樣,陳嘉德坐上了介紹所員工的腳踏車,馬上就被載往位於三重福德北路的製墨廠「國粹墨莊」,一腳踏進了製墨人生。
三年四個月的學徒生涯
國粹墨莊的老闆林祥菊是福州人,由於生活窮困,日本時代就帶著一團製墨師傅偷渡來臺,製墨為業。據說福州人製墨的手藝都不外傳,但林祥菊有心要把製墨文化留在臺灣,所以特意找一個臺灣學徒,傳授這項技藝。
國粹墨莊四、五個製墨師傅都是福州人,語言不通,加上福州師傅的排擠,讓陳嘉德的學徒生涯格外辛苦。所幸老闆夫婦時常鼓勵他、照顧他,撐過三年四個月的學徒生涯,陳嘉德終於出師,逐漸開展他的製墨事業,輾轉創立了自己的「大有製墨廠」。
在書法列入學校課程的極盛時期,陳嘉德的製墨廠日產上千、甚至上萬條墨。但1980年代末,兩岸開放三通、中國製墨產業低價競爭,大有製墨面臨極大挑戰。陳嘉德謹記林祥菊傳承衣缽時的囑咐,在面對市場挑戰時,堅持高級香墨的市場區隔路線,終於成為兩岸享有盛名的國寶製墨大師。
參考資料
《臺灣製墨藝師-陳嘉德》,新北市政府出版
延伸閱讀:消逝商城永恆記憶 盧寶鐘的中華商場回憶
【發現.故事臺北】
時間:特展 10/25(二)~12/11(日) 10:00~17:00(週一休館)
地址:臺北市立文獻館 西本願寺廣場樹心會館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iscoverstorytaipei/
【故事‧臺北】第5話 臺北蝴蝶夢: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nc38lGT-jk&t=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