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大選過程中,許多被危機感催出的選民,為了合理化對蔡政府態度的轉變,開始對蔡英文施政相對美化,甚至絕對美化。(湯森路透)
蔡英文總統和民進黨的勝選是受惠於危機紅利。主權危機促成台灣年輕人大團結,返鄉投蔡英文一票,並且在民進黨或小黨的選擇上歷經掙扎,為的就是不要讓國民黨與其他親中政黨過半。中國對台灣主權與民主自由的威脅是真實的。從習五條、反送中、假訊息、地下賭盤到選前的蔡正元事件,亡國感是對現實的反映,並不需要操作。
然而,回到習五條談話之前,蔡政府和民進黨其實是處於1124大敗選和信賴潰散的狀態,普遍得不到年輕人的支持;尤其當時的高雄市更是如此。如果不是硬著來的習五條提前攤牌,那麼少了亡國感的驅動,蔡英文和民進黨恐怕也沒有機會從潰敗中翻身,今天的台灣也可能就真的淪入親中國民黨手裡,真的向亡國邁出一大步。
蔡政府的頭兩年執政並不是毫無可取。事實上,年金改革、農業政策改革、能源轉型、文化新政、拓展外交都有值得肯定的表現。然而,有四分之三國會做後盾的蔡政府卻也在許多承諾改革的問題上缺乏真正的改革勇氣,或是虛應故事,或是置身事外,或是和稀泥。從一開始的內閣人事、司法院人事,到婚姻平權、原住民傳統領域、司改國是會議 、轉型正義、國土計畫、集遊法、礦業法,到賴閣揆任內對勞工和環境的不友善。
蔡政府怠於真正改革的每一件事,都是自己擲出的,打破窗戶的石子。信任之窗一旦打破而不修補,隨之而來的就是更多人朝窗子丟石頭,最終就會有人侵入房子,放火把它燒掉。正是破窗效應,使得年金改革、農業政策改革、能源轉型的正面成果一併受到污名化。也是這個破窗效應,讓中國假訊息攻擊、媒體操縱、地方黑金勢力在2018全國地方選舉發揮致勝的作用。陳菊在高雄市執政重門面輕民生,重權貴輕庶民的積怨,更是韓流效應的源頭。
在2020大選過程中,許多被危機感催出的選民,為了合理化對蔡政府態度的轉變,開始對蔡英文施政相對美化,甚至絕對美化。蔡英文在2018大敗選之後所發的認錯聲明和2016就職演說的「謙卑論」一樣,並沒有當真太久,很快地在習五條之後,就被「我做得很好,應該要選我」的宣傳所取代。受到美中貿易戰影響而帶來的台商回流這個危機紅利,也被理所當然的宣稱為蔡英文的政績。做為選戰策略,宣揚「我做得很好」固然可以理解,不過,蔡英文在勝選當晚的聲明基調,仍然是「我做得很好,被選民看到,所以我勝選」。至此,蔡政府第一任期頭二年的信賴潰散,似乎已經被定調為「蔡英文做得很好,只是選民不知道而已」。
和「謙卑論」的演講詞不同,蔡政府和民進黨在事實上反覆地有著勝驕敗餒的循環。早前吳秉叡委員「不高興可以不投民進黨」之說,和大選前林靜儀委員為「礦業法」修法落空一事捍衛民進黨、責備公民團體的表現,都只是見諸報端的例子之一。因此,蔡政府和民進黨若自認「我做得很好」是勝選原因,那麼最大的隱憂就是重蹈2016到2018兩年間的覆轍。蔡政府和民進黨要燒掉自己手上的信任票,可能只是轉瞬之間。下一次,還有時間靠自我美化和亡國感救選情嗎?
※作者為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副教授/台灣公民陣線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