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靜農經常邀學生,到溫州街的日式宿舍暢談古今,學生們受益良多。(合成畫面/楊約翰攝;取自台大校友雙月刊)
臺靜農在台灣時間長達44年,但因為青年時期結織魯迅,且曾扯上一起間諜案,使得他在台灣過著幾乎是噤聲的生涯;一般民眾對這位國學大師雖覺得陌生,但他的學生說,臺靜農經常邀學生,到溫州街的日式宿舍暢談古今,學生們受益良多。
臺靜農生於1902、卒於1990,本姓澹臺,字伯簡,原名傳嚴,改名靜農,安徽霍邱(今六安市葉集區)人。1973年6月臺靜農從台大榮休。臺靜農生前在台灣出版了《靜農論文集》、《龍坡雜文》和所編《百種詩話類編》等,身後由其門生整理出版了《中國文學史》(上下卷)。
臺靜農在台大教學之餘,特別是在退休以後,臺靜農以書法、舊詩、繪事、篆刻自遣,成為台灣首屈一指的大書法家。
臺靜農1984年與梁實秋同時得到中華民國國家文藝獎。1985年與日本人宇野精一共同獲得行政院頒發的行政院文化獎,當時褒揚內容:
早年致力於新文學創作,文風兼具犀利批判與悲憫胸襟,作品至今猶為文學批評界重視;其後專攻古典文學研究,闡揚文化精義,重要著作《兩漢樂舞考》、《論兩漢散文的演變》、《論唐代士風與文學》等,論斷創新,精微獨到,於傳承文化,功不可沒。
另外,臺靜農最被傳頌之事,是他在1933年春結識溥心畬,1937年七七事變後結識張大千,與這兩位被譽為「南張北畬」的當代大畫家探討畫學,並結為終生好友。
但是臺靜農也是因為青年時期結識魯迅,使得他在台灣的生活過得緊張而小心。
據記載,臺靜農受五四新文化運動感召,考得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旁聽生,兩年後轉為研究生。1925年8月,在魯迅指導下,他又與韋素園、李霽野、曹靖華等組織新文學社團「未名社」。他致力於白話小說、散文和新詩的創作,短篇小說集《地之子》、《建塔者》確立了他的文學史地位。
魯迅後來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臺靜農是入選作品最多的兩位作家之一。在評價1920年代的「鄉土文學」作家時,魯迅更對臺靜農不吝讚詞:「要在他的作品裡吸取『偉大的歡欣』,誠然是不容易的,但他卻貢獻了文藝;而且在爭寫著戀愛的悲歡、都會的明暗的那時候,能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的,也沒有更多、更勤於這作者的了。」
抗戰勝利後,臺靜農於1946年10月自上海渡海抵達台北,應聘擔任台灣大學文學院教授。1948年8月接任台大中文系主任之職,直至1968年7月堅辭卸任,成為台大中文系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系主任。
臺靜農曾差點扯進一起間諜案。在1949年11月,臺靜農邀請學生蕭明華赴台灣師範學院(台灣師範大學)任教,由於蕭明華在中國即加入中國共產黨朱芳春(化名于非)小組從事地下工作,朱芳春在國語日報從事地下動員,蕭明華擔任交通員,1950年2月6日,蘇藝林案偵破,國語日報的地下組織亦被破獲,蕭明華間諜身分曝光遭逮捕並槍決。
根據維基記載,臺靜農因早年與魯迅等交遊,又具左聯 註更多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是1930年-1935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左翼作家的不公開地下組織。中國共產黨成立此一文學組織,目的是與中國國民黨爭取宣傳陣地,吸引廣大民眾支持其思想。左聯的旗幟人物是魯迅。背景,至此埋首書堆噤聲數十年。
台大台文所、中文系名譽教授柯慶明,是臺靜農的學生,曾在台大90周年系例傋座中講述臺靜農生前未竟之學術鉅作《中國文學史》。這部書由臺靜農妻子妥善保存各種資料,並捐給學校,由柯慶明力薦為圖書館特藏,透過出版中心出版,才能面世。
柯慶明在講座中說,一生被關過三次的臺靜農,卻永遠對世界保有正義感;總會為社會不公義挺身抗議。臺靜農早期曾因一批小說手稿,差點身陷牢獄之災。當年透過蔡元培、胡適極力挽救,後來與劉半農、沈尹默、陳獨秀等往來,一輩子與精彩的文人領袖們相處;在撰寫文學史時也下足工夫。
對於外界形容臺靜農在台生涯幾乎是噤埋首書堆的看法,柯慶明卻有不同的體驗,他回想過往受教於臺靜農,他說,臺靜農的人文風範表現在與學生親切的互動,常邀學生到溫州街的日式宿舍,言談之間彷彿魏晉文人清談,既談時事也品評人物。講座中也有人說,臺靜農的爽朗笑聲,可說是台大一絕。(台大要拆臺靜農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