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副總統賴清德訪問華府,將有助未來台美高層關係的推進。(圖片取自賴清德臉書)
就在台灣全面對抗武漢肺炎疫情的時刻,台灣副總統當選人賴清德低調前往美國華府參加年度「國家祈禱早餐會」(National Prayer Breakfast)。賴清德副總統當選人辦公室發出簡短聲明指出,賴清德人此行是以「個人身份」,應邀參加美國「民間團體」主辦的活動,行程中也將安排國際事務智庫、僑界等拜會,並短暫停留紐約,預定於2月9日返國。
熟稔外交事務的觀察家不難從這段簡短文字中,推敲出美台之間良好默契,以及蔡英文總統在順利連任後,立即打出一張成功外交牌的背後戰略思維。就在武漢肺炎引發全球普遍對中國反感的氛圍中,加上蔡英文與賴清德的搭檔以壓倒性票數贏得勝選,的確給已經邁入良好軌道的台美關係,再增添更多進步空間。
現階段的賴清德具有雙重身份,一是準副總統(Vice President-elect),一是平民。如此特殊的身份,加上前閣揆的背景,讓台美高層關係的突破出現機會之窗。賴清德的訪美,讓人不禁聯想到2016年12月2日,蔡英文以台灣現任總統之尊,致電當時的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恭賀他當選,也創下台美斷交以來,雙方最高層領導人對話的歷史紀錄。巧合的是,中國雖然震怒,美國智庫和輿論界也迭有批評,但川普只是「總統當選人」,尚未就職,在台美互動的「慣例」上並未違反彼此的不成文規定。
1979年台美斷交,雖然當時美國國會通過「台灣關係法」,作為規範台美「非官方」關係的政策指南,但具有主權象徵地位的台灣最高層官員可以「過境」美國,卻不得「訪問」美國。儘管沒有明文規定,台灣的總統、副總統、行政院長、行院副院長、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等六人,均不得踏進美國首府華盛頓特區。過去曾有台灣外交部長想要進入華府,也都無法獲得美國政府放行。
但2016年12月的「川蔡通電」和2020年2月的賴清德訪美,都是在台美關係呈現歷史上最佳狀態,同時美中關係也陷入強烈權力競逐,再加上過去四年蔡政府讓川普政府感到充分信任等多重要素結合之下,經由雙方國安團隊的斡旋溝通,因緣際會地成就台美關係如此的新頁。用「天時、地利、人和」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過去三年多來,美中關係的齟齬與角力,使得華府更加視台灣為有效制衡中國崛起挑戰的戰略資產。在一月台灣總統與國會大選前,川普政府表面上採取中立、不介入的立場,但屢屢釋出台美關係升級的良好政策與立法,蔡英文也順勢將此一外交重大成績轉化為選戰訴求。包括美國國會通過提升台美高層官員互訪階層的《台灣旅行法》,以及強化台美軍事交流合作的《國防授權法》,川普都簽署。兩國政府也在印度太平洋地區進行公開合作議程,甚至在華府的協助下,邀請日本、澳洲甚至部分歐洲國家參與。川普政府也多次公開其在太平洋與中南美洲與台灣邦交捍衛戰的合作現況。台灣方面則是在民進黨掌控多數席次的上屆立法院通過對美採購F-16V先進戰機的特別預算。
日前日本首相安倍以及加拿大總理杜魯道相繼公開發言,支台灣加入「世界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固然與武漢肺炎事件有若干關聯,但背後應該有也華府運作的鑿痕。世衛大會近期在處理武漢肺炎過程中,對北京卑躬屈膝、極力討好的作為,引發全球批評。可以預期,在5月中WHA大會之前,會有更多國家出面聲援台灣的參與。
去年春天發生的香港「反送中」運動,激發台灣選民對於「一國兩制」與「一中原則」的強力反彈,國民黨在兩岸政策上的進退兩難、模糊不清,也讓多數台灣選民反感,造就了蔡英文的連任勝選。國際社會一股敵視與警戒中國的潮流也隨著香港、新疆、武漢情勢的演變更加濃厚。此時此刻的台灣,成為國際主流期待的合作夥伴,連任成功的蔡政府和民進黨主導多數席次的新國會,使國內外政策有穩定的延續性。這是台灣展現其作為全球民主社群、防疫衛生體系、民主價值鞏固與防範假訊息作戰最有利的外交資產。
在如此有利於台灣國際地位提升的重要契機,蔡政府打出一張外交好牌,用低調、不張揚的策略,造就準副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訪問華府。在彼此都相互信任的堅實基礎上,共同在台美關係的灰色地帶,創造出更多富含想像力的外交空間。
賴清德訪問華府之行,無論見到哪些川普政府官員,或是向智庫社群與台灣僑界傳達什麼訊息,都為未來台美高層關係的推進,點燃強而有力的動能。如此的外交操作,終極目的是運用川普在連任選舉前的台美關係「黃金時刻」,奠下更多制度性的互動與溝通先例。這樣的成果,絕非民進黨獨享,而是為日後台灣民選與高層官員打造基礎,即使是泛藍陣營與國民黨也不應該用膝蓋反應加以批判,否則就與北京立場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