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港生發聲──反對陸生集中監測管理

葉寶儀黃雋浩鄒文君 2020年02月06日 07:00:00
在台就學陸生即將面對新學期返台註冊,多所大學祭出集中監測管理措施。(交通大學/維基百科)

在台就學陸生即將面對新學期返台註冊,多所大學祭出集中監測管理措施。(交通大學/維基百科)

作為春假回家過年的港生,最近每天都在憂心忡忡地看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展,我們當中,甚至有人為此改早了幾天的機票,害怕不能順利回台灣,然後開始想著要自主隔離兩星期,剛好迎接二月中旬的開學。與此同時,在我們現在還可以有點選擇餘裕之際,得知陸生朋友,需要暫緩至2月9日才能入台(2月3日更宣布入台日期再次延後),而且不管他們有沒有穩定的外宿,有沒有條件家居隔離,無一倖免地將被強制集中隔離14天。雖然教育部以至學校都強調有能力為陸生提供一人一房的隔離配套,但眾所周知,各大學宿舍的房間數量有限,要做到「一人一房」,代價將會是陸生們的受教育權利,因為有關的安排恐怕需要陸生們分批入台,方能達到。

 

不少精明的讀者早已點出中央隔離措拖的各種盲點:(1)依據國籍而非旅遊史和接觸史,造成防疫漏洞;(2)台商、陸配、陸生的標準何以不同?是否應該以旅遊史和接觸史優先,而非來台者的身分優先?(3)不同部門執行上的問題,例如由教育部和各個院校自行負責隔離措拖,衛福部的支援何在?

 

我們沒有太多新的洞見,只希望表達我們作為港生,與陸生站在一起的立場,並且提出以下建議:

 

(一)匡正差別待遇  完善自主隔離

 

有見中央隔離措施似是針對陸生的差別待遇。現有政策只以學生國籍為標準,而不顧各人實際的旅遊史和接觸史,倘若以後各地疫情加重,需要將港澳僑生、外籍生、甚至自中國返台的本地學生統統加以隔離,此類中央隔離設施勢將不勝負荷。因此,眼下亟需要一個既非差別待遇、又更慎密的自主隔離措施,這不但可以更有效地分配有限的資源,亦能堵塞防疫漏洞。

 

我們認為,與其按國籍將學生排除在社區之外,不如將防疫隔離收入綿密的社區網絡之中,以社區的資源來支持,因此我們提議:不論陸生或港澳僑生,只要沒有主要疫區的旅遊史和接觸史,又有許可的居住條件,當可選擇自主居家隔離方案;在新年期間曾到訪中國的台灣民眾,回台後也應一視同仁,採類似措施。

 

當然,社區或會疑慮境外學生將病毒帶入社區,但只要我們善用社區的資源,加入里長或老師擔保人機制,甚至運用科技做實時的定位追蹤,應能確保隔離措施有效。這種去集中化的隔離措施,除了可以消弭大眾的恐懼,解除對受隔離者的污名,更能善用社會的安全網,適時為這些受隔離者帶來情感支援,使他們縱使在社區中隔離,情感上亦不致太孤單。

 

(二)善待疫區學生  緩減隔離負擔

 

隔離措施的資源應好好善用,不分國籍提供給沒有外宿或居家條件不適合隔離,而又從疫區回來的學生。校方應確保飲食、如廁(最新研究指新型病毒或有機會經糞口傳播,公用廁所必須更頻密地清潔)的配套足夠完善,這除了讓被隔離者感受被善待,也是緩減隔離為他們帶來的身心負擔,以至因集中安排而蒙受的交叉感染風險。

 

(三)廣納多元聲音  擺脫污名歧視

 

為隔離者提供情感支援。一來潛在或確診的病毒攜帶者普遍被污名化,若考察SARS時期台北萬華公寓或香港淘大花園隔離的案例,就理應同理受隔離者可能蒙受到的心理創傷。二來瘟疫和種族歧視的扣連在歷史上履見不鮮。這個禮拜陸續看到不同國家的新聞,亞裔臉孔因為新型冠狀病毒受到歧視,甚至襲擊。近日台灣陸生孫宇凡因表示對《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學校對陸生管理計畫工作指引》的不滿,受到網上口誅筆伐,不少批評亦源自國族主義的情緒。台灣作為一個多元社會,高等院校又希望走向國際化,迎合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更應該仔細聆聽不同的聲音,找出更適切而又公平公正的措施,以應對這場來勢洶湧的疫症;公共衛生問題不應只服膺於國族主義。

 

另一邊廂,執筆之時,香港的醫護專業也在為堵塞疫情策劃罷工,爭取關閉與大陸接連的邊境。很多香港人提議「封關」,主要針對中國內地人的入境。當然我們理解香港現有的隔離空間不足,本地醫療系統早已不勝負荷,「封關」有其現實考量。然而,根據香港入境處2月1日最新的數據顯示,從羅湖口岸入境者中,香港居民數目佔近九成,而所有口岸的入境者當中,香港居民數量也佔近八成。此時,台灣的疫情防護措施對鄰近地區如香港,也具重要參考價值,畢竟病毒不認國籍,非差別待遇的隔離方案,說不定能帶來連動,讓國際也意識到國籍分類、政治因素帶來的漏洞,從而完善區域間的防護工作。

 

※作者為交大港生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