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派「超級大黃蜂」戰機赴福特號航母進行測試。(圖片取自美軍DVIDS系統)
作為取代現有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Nimitz Class Aircraft Carrier)、美軍第三代核子動力航母的福特級(Ford-class),一號艦福特號(USS Gerald R. Ford)自2017年服役至今已一年多,卻先後傳出系統故障、建造成本過高和測試無法配合的問題,讓本欲打造10艘同級艦的美國一度打退堂鼓,目前只打算生產4艘。
《合眾國際社》(UPI)報導,從2018年進入原廠船塢後,多災多難的美國核動力航空母艦「福特號」一邊展開維修工程,一邊則持續進行艦上設備測試,希望讓這艘耗資百億美元的新型航空母艦,盡快恢復正常並重返大海服役。
USS Ford completes 16-day compatibility testing exercise https://t.co/3LL8nSP7zX – via @UPI
— Defense & Security (@SecIndustryNews) February 5, 2020
#USSGeraldRFord (CVN 78) at-sea testing their Electromagnetic Aircraft Launch System (EMALS) and Advanced Arresting Gear (AAG) technology. pic.twitter.com/9pgfb5UYVh
— U.S. Navy (@USNavy) January 27, 2020
美國海軍宣布,福特號航母經過為期16天的海上試驗後,藉由現役5款軍機,包含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機(F/A-18E/F Super Hornet)、EA-18G「咆哮者」電戰機(EA-18G Growler)、T-45蒼鷹教練機、E-2D空中預警機(E-2D Advanced Hawkeye)和C-2灰狗運輸機(C-2A Greyhound),完成該艦配置的新型電磁彈射系統(electromagnetic aircraft launch system)與先進降落攔截設備。
航空隊指揮官阿卡謝中校(Mehdi Akacem)表示,
「為期約兩週的試驗中,海軍試飛員共成功完成211次起飛與降落。雖然軍方尚未訂出標準,但此次實地的測試成績,已可證明福特號配置的新型電磁彈射系統與先進攔截索(advanced arresting gear)的能力,消弭外界先前對新設備的擔憂。」
不過,受限於現有的設定,美國海軍並未把新一代航母艦載機型F-35C(F-35C Lightning II)列入試驗機型清單,新機型將從二號艦、剛剛下水祝聖的「甘迺迪號」(USS John F. Kennedy CVN-79)開始,才會成為航母艦載機。
Seeing success firsthand, Assistant #SECNAV for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Acquisition the Hon. James F. Geurts, observes flight operations aboard #USSGeraldRFord. Ford, is at-sea testing their Electromagnetic Aircraft Launch System and Advanced Arresting Gear technology. pic.twitter.com/4LZi9jo5if
— U.S. Navy (@USNavy) January 28, 2020
以前總統福特(Gerald R. Ford)命名,福特號的排水量約10萬噸、船身約有337公尺長,加上寬廣的飛行甲板,能停放75至90架艦載機。
最高巡航速度可達30節,可搭載2,600名官兵與飛行員,比前一代尼米茲級所需人員更少,人員活動和休息空間更加寬廣。
其中影響艦載機起降的彈射系統,福特級航母也將從現有的蒸氣彈射,換裝為「電磁彈射系統」(EMAILs),使用原理猶如磁浮列車,不僅能讓戰機起降更為精確,也能彈射比現役艦載機更重的戰機。
已在2017年投入服役、福特級一號航空母艦福特號。(圖片取自美國海軍)
雖然福特號已於2017年加入艦隊,但由於身上太多「新式」科技和設備,造成該航艦面臨未知狀況。
綜合美國媒體的報導,福特號在2018年1月、首次發現推進系統出狀況,但直到同年5月再有船員發現問題時,才以設計有漏洞為由,將航空母艦開入船塢進行檢修。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福特號推進系統的問題,與艦上核子反應爐無關,而是其他機械部份。現在美國海軍只希望,這艘昂貴的航空母艦能盡快脫離「病痛」重回艦隊,別讓納稅人的130億美元(約新台幣3975億6200萬元),只換來一艘停靠在碼頭的接駁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