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嚴峻的疫情管制,「口罩之亂」其實只是小事,全球各國同時掀起口罩之亂,則讓我們見識到21世紀全球化程度之深。(資料照片/王侑聖攝)
武漢肺炎疫情消息傳出,到處買不到口罩,台灣人稱之為「口罩之亂」,而這不只是台灣的問題,由於交通的全球化導致傳染病的全球化,供應鏈與貿易也全球化,因此口罩短缺的問題當然也是全球化,到處都有口罩之亂,不妨就先以《時代雜誌》的下標作為代表:「病毒恐慌造成整個亞洲口罩供應見底。」
的確,說「整個亞洲」並不為過,不只是東亞、南亞,連中東都感受到這股「口罩之亂」的威力。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多數商店都買不到口罩,於是有好人好事代表出現:菲律賓外勞遍尋許久後總算發現一家大賣場有大量口罩,於是呼朋引伴來買,好不容易買到以後,他們想到別人也有需要,於是決定將其中一部分在街上免費發送。
杜拜一樣有口罩之亂,經濟部警告醫療供應鏈與藥局不可抬高口罩價格,並要消費者若發現口罩漲價可投訴。阿布達比則擔心的不只是口罩買不買得到,還包括民眾戴過的口罩到處亂丟,人行道、大樓邊到處都是,可能造成感染擴散,尤其是掃街的清潔隊員若未戴手套很危險。
南亞的印度,在第一名病例確診後,口罩馬上供不應求,漲價10倍,印度政府膝反射式的反應是:宣稱廠商為了滿足國際與出口市場需求忽略國民的需要,於1月31日禁止個人防護裝備出口,包括口罩及防護衣。其實印度本是口罩進口大國,禁止出口作用有限,而且,疫情剛開始的時候,還曾提供6萬個口罩給中國的機場協助防疫,過了一個禮拜,印度政府冷靜下來,又把外科口罩與其他拋棄式口罩移出禁止出口名單,反而鎖定的是橡膠手套、高階口罩與防護衣。
政策這樣反覆的不只印度,泰國也發生糗事,衛生部長阿努廷2月7日斥責歐洲觀光客拒絕領取泰國發送給他們的口罩,宣稱應該要把他們「驅逐出國」,幾小時後又連忙道歉,成為口罩之亂中各國最糗的官員。
其實泰國也一樣有口罩短缺問題,並非能夠口罩爽爽發,泰國口罩需求從疫情爆發前的每月3千萬片增到每月4千到5千萬片,相對於印度很快「改邪歸正」不再管制出口,泰國卻是禁止出口,出口500片以上要政府批准。泰國也祭出限購措施,一人限購10片,泰國甚至鼓勵民眾在家「土法煉鋼」自製口罩與消毒水來應急。
泰國政府將口罩與酒精乾洗手列入價格管制項目,囤積或漲價可能遭7年徒刑或罰14萬泰銖,不配合管制可遭5年徒刑,或是最高10萬泰銖罰金。亞洲許多其他國家也跟泰國一樣對「囤積哄抬」祭出重罰,南韓罰兩年有期徒刑或5000萬韓圜,馬來西亞最高罰馬幣10萬、3年徒刑,企業可罰50萬。
泰國祭出重罰的結果如何?還是到處都有攤商違法已超出法定價格賣口罩,正所謂「殺頭生意有人做」,至2月第一周泰國已經逮捕11名攤商。同樣祭出重罰的馬來西亞狀況也一樣,儘管到2月6日就罰了9家,總罰款2.17萬馬幣,但若到處探訪小賣店可發現,口罩高於法定價格銷售的比比皆是,而且若沒有漲價,就會面臨一水之隔的新加坡人跑來暴買,店裡的口罩大多被新加坡人買走了。
過去台灣人總把新加坡當成是有效率專制的代表,許多人對這種想法則嗤之以鼻,認為那是因為新加坡規模小「鼻屎般大」,才能用專制看似有效管理,這次口罩之亂的考驗,新加坡政府聲稱採購500萬個口罩可分發給每戶4個口罩,看似盡了「萬能政府」的責任,但是一家4個不就才一人一個,是領心酸的吧!而通路上口罩貨架已經完全空空如也,新加坡人只能跑去馬來西亞掃貨。
結果,新加坡這個「有效率專制」的代表國家,現在成為全亞洲除了中國本身以外「口罩之亂」發展最離譜的國家,大多數國家都只是搶光口罩,台灣一時衍生出衛生紙之亂但很快平息,只有新加坡是演變為全面性民生物資恐慌,食品和日用品都爆發搶購潮,使得貿工部長陳振聲連忙強調柴米油鹽等食品有足夠存貨,稱疫情是「很好的教訓」,讓各公司和經濟體了解到「多元化供應鏈的重要性」。
一海之隔的印尼,外科口罩銷售量在武漢肺炎疫情消息傳出後增加三倍,一樣面臨口罩之亂,印尼政府面對亂象忍無可忍,終於說出真心話:造成口罩短缺的是假消息病毒式傳播,而非真正的病毒傳播,大眾有錯誤的觀念,把口罩當成是民生基本必需品,真正的基本必需品是均衡營養飲食,充足的休息,以及若是生病能馬上就醫。健康的人並不需要帶醫用口罩。
印尼官員的真心抱怨,道出了亞洲各國社會的錯誤想法,在歐美,常識是沒有生病的健康人不會戴口罩,是生病的人為了避免把病傳染給別人,才戴上口罩。所以,歐美的正常狀況是,正常健康的人不會戴口罩,只有病人戴口罩,戴口罩就是跟其他人表示自己有傳染性疾病,請離遠一點。
亞洲人可說完全沒有這種觀念,或是說完全相反,認為是健康的人戴口罩避免被傳染,這種「文化衝突」在各國造成多起另類小小的「口罩之亂」:沒病卻硬要戴口罩的亞洲人,和沒病就不戴口罩的歐美社會,因此造成種種誤會,甚至引起衝突。
紐約發生男子在中國城攻擊戴口罩婦女,還咒罵她「帶病母狗」;英國一家Tesco賣場有亞洲留學生戴口罩,被其他客人要求保持安全距離,歐美人戴口罩就是表示自己有傳染疾病可能,要他人保持安全距離,亞洲學生沒病硬要戴,還跑去跟人搭話,害對方嚇一大跳,亞洲學生卻認為是對方歧視,雙方簡直雞同鴨講。在雪梨,也有打工度假的24歲香港女生聲稱因為戴口罩遭開除,不過老闆否認,表示他的意思是若她生病可請病假。
這些衝突多到,歐美社會要特別為亞洲人解釋:亞裔人士偏愛即使沒生病也會戴口罩防空汙、防細菌,看到亞洲人戴口罩,不必然代表他們生病,只是謹慎的文化使然。相對的,亞洲人到了歐洲與北美,譬如看到加拿大海關人員都沒戴口罩,則認為「防疫不力」。
事實上,不論哪國的疾管局或是專家,都不建議叫健康的人平時戴口罩,表示這樣濫用口罩對防疫無太大幫助,更是擔心萬一一般人都亂搶口罩,導致醫療院所儲備不足,那才會出大亂子。
歐美除了亞裔人士,大體上並沒有滿街戴口罩的狀況,雖然各大通路的口罩都被搶光,但那大多是中國留學生爆買要寄回中國導致,美國許多醫療院所都還有免費可供應口罩,歐美紐澳國家也罕有在管制出口,或是搞什麼限購、價格管制、接管通路、發口罩,只有民間商店自行發起限購。政府只關注醫療體系一旦需要時的戰備儲備夠不夠而已。以澳洲而言,大約有1千萬片口罩儲備,這些儲備也並不是只有口罩,而是全身的全套防護裝備。
這不代表歐美先進國家沒有「口罩之亂」,紐約全市在1月底就全賣光口罩,大多都是中裔人士暴買要給中國的親戚,其他主要城市狀況也差不多,各主要州,加州、佛州、維州等地藥局與化工材料行的口罩都貨架全空,亞馬遜線上銷售的口罩價格10天內漲了一倍,沒漲價的則稱2月底才能出貨。
澳洲先前因為野火肆虐,直接救濟組織1月才剛送來43萬個N95口罩,後續還準備1百萬個,這是為了野火造成的嚴重空汙問題,如今從防空汙需求,改成防疫需求,口罩、乾洗手一進貨就賣光光,藥局與化學材料行都買不到,完全空架,且化學材料行也不知何時可再進貨,而門口張貼的告示,中文的「沒有口罩」印得比英文還大,可見大多都是中國客暴買造成缺貨,雪梨華人聚居處商店,乾脆把口罩漲價4倍。
由此也可看出除了戴口罩的觀念不同,政府對市場的基本觀念也有所不同,亞洲國家多半認為市場是壞的,政府沒事就應該進去整一整市場,價格上漲就是哄抬,買不到就是有人囤積,政府千方百計要插手,結果搞了老半天,只是治絲益棼,「最有效能」的新加坡還鬧得連跟口罩無關的日用品都搶光光。
歐美政府則多採取放任,重點在於確保醫療院所的戰略儲備,戰略安全了以後,其他的,愛爆買?那就讓市場自然漲價,漲得夠貴自然就買不下手了;出口?貨品總是流向售價高的地方,不要亂管制價格,何必擔心會出口流失,有利可圖自然會增產,若有別國想用貴得離譜的價格買口罩,只要戰略儲備確保了,以外的盡量出口,要多少就買多少吧,民間可趁機海撈一筆,有何不好?
日本靜岡縣的San-M Package公司原本年產5億片口罩,如今4天內就接到3千萬片訂單,六日趕工加班衝刺,日本口罩線上通路,在中國大爆買下,業績大增300~600倍。紐西蘭羊毛口罩廠Meo,過去口罩出口中國、印度與東南亞,先前在澳洲大野火中大量出貨到澳洲,如今紐西蘭口罩遭到中國客大爆買,全國缺貨,於是Meo驚喜的發現竟然首度有了本土市場。
加拿大醫療材料大廠Medicom在法國,每年產能原本為1億片,也贏來需求大增5倍,原本100名員工,要增聘30人,然後一周七天全周無休趕工。其他跨國醫療大廠,包括3M、漢威、Moldex也都已經表示正在全球產能全面增產。
美國各大醫藥通路發現,口罩很快賣光,而且當一種賣光,爆買潮就會延續到下一種,最後所有種類的口罩不分青紅皂白的都賣光光了,從沒見過這樣瘋狂的爆買潮。英國狀況也相同,英國醫療材料供應商SP Services在一周內就迎來相當於2年業績的需求,軍事級面罩製造商康橋口罩公司也已經被全球訂單買光存貨,雖然已經在中國廈門廠與印尼巴淡廠增加產能,不過許多訂單要到2月底才能交貨。
自由市場的價格機制本身就是解決供需問題的工具,尤其是口罩並非要種一整個收穫季的農作物,而是可以很快滿載產能,甚至很快增加生產線的工業產品。不尊重市場,不僅庸人自擾,在繁重的防疫過程中還自找麻煩,額外把整個產銷系統的繁雜業務都背在政府身上,也不會有成效,到目前為止,各個積極干預市場的國家,包括台灣在內,管制措施大多只是造成更大困擾。
只要是強調自己萬能,全面管控市場,妄想分給每個人口罩的政府,大多灰頭土臉,真正解決問題,還是在於正確宣導健康的人不用隨時戴口罩,不要把口罩當「安慰劑」,口罩之亂才會消退掉,包括台灣也是,在成功宣導「把口罩留給需要的人」以後,「實名制」才買得到口罩。
比起嚴峻的疫情管制,「口罩之亂」其實只是小事,全球各國同時掀起口罩之亂,讓我們見識到21世紀全球化程度之深,也讓我們有機會一口氣比較這麼多國家的應對政策,台灣跟多數亞洲鄰國都採取干預管制措施,這或許與家父長式的社會,以及從專制時代民主化,仍迷信「萬能政府」有關;歐美則傾向相信市場,政府只管好只有政府能做的事。到底孰是孰非?此次各國口罩之亂的結果,將是個千載難逢的比較機會。
※作者台大醫學系畢業後,轉行出版、產業分析、業餘歷史研究,著有《橡皮推翻了滿清》、《明騎西行記》等書,譯作有《紙牌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