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加油」的背後是什麼樣的靈魂

哈奇士 2020年02月21日 00:01:00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等口號被許多人喻為集體中的強大的靈魂。(湯森路透)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等口號被許多人喻為集體中的強大的靈魂。(湯森路透)

近日,武漢《長江日報》就日本援助物資箱上的詩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發表了一篇文章,大意為「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等口號正名,如下寫道「這幾個字裡面,我聽到14億顆心靈碰撞的聲音,這讓我瞬間感受到,我是置身在一個宏偉的集體之中,這個集體有一顆強大的靈魂。」最後文章還加了一句「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殘忍的。」引起輿論紛紛。

 

先且不去比較今次疫情中中日兩國的民間公共用語的雅俗,就這篇文章前後的結構用語,不啻演繹了一個莫大的笑話。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德文barbarisch),出自哲學家希歐多爾·阿多諾寫於1949年的《文化批判與社會》一文當中,這段話的全文翻譯是:

 

「社會越是成為總體,心靈就越是物化,而心靈擺脫這種物化的努力就越是悖謬,有關厄運的極端意識也有蛻變為空談的危險。文化批判正面臨著文明與野蠻的辯證法的最後階段: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這也是對這樣一種認識的侵蝕:今日寫詩何以是不可能的。絕對的物化曾經把思想進步作為它的一個要素,而現在卻正準備把心靈完全吸收掉。只要批判精神停留在自己滿足的靜觀狀態,它就不能贏得這一挑戰。」

 

作為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悍將,阿多諾一生對從啟蒙理性變異為工具理性帶來的科技壓迫,物化世界下人的異化,文化工業對大眾的意識形態欺騙批判不遺,其對世俗的資本主義社會最大診斷是「同一性」追求,從背後有層層資本操縱而表面看上「風格」多變的流行音樂,到淨化族群的法西斯集中營。而這種完全排斥異質的「同一性」發展模式,恰恰不正照應了類似文章評論員「宏偉的集體有一顆強大的靈魂」「不惜一切代價」這般赤裸裸的宣告嗎?

 

然而,阿多諾的學說在今日看來或許較為武斷,但他的批判精神依舊是人們無法迴避的:奧斯維辛之後,悲難過後,人們該如何言說?需知道,批判理論與二十世紀其它文化思潮一樣,對新浪潮電影,小說,音樂(阿多諾曾大加肯定過勳伯格的無調性音樂)等各種藝術表達方式產生直接影響。二十世紀人類社會經歷過納粹主義和共產主義這兩種特別會講故事的政權的摧殘,反對宏大敘事和不斷解構只會帶來權力壓迫的大主體,反思世俗現代性裡對同一性和廉價的線性進步史觀的追求,已是不可能再回頭。「我們不能把批判精神停留在自己滿足的靜觀狀態。」想起前一陣醫師李文亮病逝後被群眾塑造成民族英雄,生前受社會制度規訓一事被不斷挪用為支持功利式說真話(吹哨,對於大眾)的資源,而人們在虛擬網路忙完一番悼念後不了了之,可見批判的精神難於來自悅耳的話語。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關鍵字: 集體 靈魂 武漢加油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