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取自 Din Tai Fung 鼎泰豐 粉絲專頁)
2016年3月,位於圓山飯店之內的「圓山文物館」開幕,館中展示了很多與飯店崢嶸歲月有關的文物,包括不同總統時代的國宴菜單。我對國宴菜單特別感興趣,因此特地為此從香港到台北一趟,結果大增見識,不枉此行,尤其是文物館的管理員人很好,竟然答允我的不情之請,把那些國宴菜單從玻璃展示櫃中逐張拿出來,一一供我拍照,讓我可以與讀者分享,在這裡特別鳴謝。
這些國宴菜單由外貌、設計到菜式,有著明顯差異,反映不同時代背景,以及不同總統的不同品味和喜好。
蔣介石年代,國宴菜單十分講究,大如公文卷宗一般,用上黃色是要彰顯國體的威嚴,封面是梅花圖案刺繡,並印有國徽(見圖 ①),純手工製作,內裡的字體是篆書,雖說是古色古香,但若然眼力、文化修養差一些,恐怕都會讀得很辛苦。但這卻反映當時政體上的風格,講求歷史傳承,處處流露傳統權威的表徵。
這個時期,國宴菜式有中西兩式,中式並未見台灣道地風味,反而以淮揚菜為主,這當然與蔣的籍貫和背景有關,且因為經歷戰亂,潛意識上可能擔心賓客吃不飽,餐點多半會有包子、饅頭、麵、飯等,著重能夠飽食。
以圖中這一份來看,菜單共有11道菜,包括:梅花拼盆、竹笙清湯、牛肉包子、原盅排翅、脆皮嫩雞、荷葉花捲、雞油菜心、揚州炒飯、八寶酥餅、桂花銀白、各色鮮果。一餐飯便有牛肉包子、荷葉花捲、揚州炒飯三道主食(見圖 ②)。
接著是蔣經國時期,菜單除了面積縮小了、字體改用楷書之外,國宴菜單樣式變化不大。
蔣經國並不太喜歡應酬,因此很少舉行國宴,並多由副總統代為主持,而且國宴崇尚儉樸,流行五菜一湯的「梅花餐」,奉行簡約,且清淡不油膩。
總的來說,在蔣氏父子時期,國宴菜式基本上展現的都是傳統中國飲食文化,而台灣民間的本土飲食文化,仍未能登上大雅之堂。
到了李登輝年代,國宴菜單繼績保留封面印有國徽以及梅花圖案,但卻由緞布改為銅版紙,由刺繡改為壓紋(見圖 ③),視覺效果上更加金璧輝煌。
這個時期台灣經濟已然起飛,財政寬裕,國宴花得起錢,李登輝一改之前蔣經國的作風和特色,不單國宴次數很多,而且重視排場,國宴菜式豐盛程度,達到頂峰,每次大多會有魚翅、鮑魚、龍蝦三道名貴菜式壓場,且是二兩以上的排翅、鴨蛋大的麻鮑以及半隻龍蝦,而菜式往往多達十道。
圖 ④ 的菜單便是一典型例子,菜式包括:龍蝦沙拉、高湯大排翅、水晶包、花捲、黃燜鮮麻鮑、翡翠玉帶子、冬筍嫩豆苗、黑胡椒牛排、玫瑰石斑塊、美點雙輝、寶島鮮果。魚翅、鮑魚、龍蝦三者都有。風味以粵菜和海味為主。難怪都說「李登輝不但懂得吃,也很能吃」。
從中可見,直到李登輝年代,現今講究的所謂「在地」,仍未是台灣國宴的特色,且李登輝的國宴尤其鋪張豐盛,這與後來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這三位總統講求的簡約檢樸,更成了強烈對比。這也難怪,當時台灣仍未實行民主政治,媒體仍未解禁,不會有太多挑剔政府的評論,官員不會像今天般講求「政治正確」,怕落人話柄。
( 蔡英文的就職國宴連地點都換了!五張國宴菜單反映台灣政治轉型的軌跡(下))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亦是著名時事評論員和公共知識份子,在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報刊如《明報》、《東周刊》、《頭條日報》、《南方人物周刊》都有撰寫專欄,針砭時政。
作為一個香港人,曾在二○一○年,在中國,奪得由《騰訊網》所頒發的「中國年度最佳專欄」,及《南方周末》所頒發的「中國年度最佳專欄」第二名兩項殊榮;在香港也拿過由香港記者協會及國際特赦協會所聯合頒發的人權評論獎項。
對政治領袖的領導學問素有研究,著有在香港和大陸均廣受歡迎的《新君王論》系列,《大人們的餐桌》此系列作品則嘗試從另一個角度切入,以飲食來探討政治領袖的性格與風格。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美食(飯店餐廳、精緻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美食(甜食、早午餐餐廳)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鹹食、連鎖餐廳)、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