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楚曾經引用古巴民族英雄和詩人荷西‧馬蒂(Jose MartI)的詩句表示「世上所有的榮光,大小不過一顆玉米粒」。(湯森路透)
作為一個時代的象徵,革命家卡斯楚(Fidel Castro)就如同他的西班牙名字一樣,宣示著「對軍戎不變的忠誠」,由他發動的革命寫下了豐富的人生經歷影響歷史的印記:革命運動、冷戰、東西方對峙、南北對立、社會主義對抗資本主義,以及在全球化開放社會下領導恆被經濟制裁的古巴。在不斷進化的歷史長河中,他永恆不變形象是穿著一身橄欖綠軍服、留著絡腮鬍抽著雪茄,以及以不用打草稿配合著高舉的拳頭的冗長演講,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標記:革命家以及蘇(聯)東(歐)波(蘭)民主化後依然實踐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
《紐約時報》這麼形容自稱為「普通的古巴人」的逝者卡斯楚:他熱情鼓吹革命,曾在1959年點燃冷戰戰火並推向西半球,在此後的近半個世紀以古巴總統帶領古巴對抗美國。與美國歷任的11位總統周旋,卻無人能奈何了他,並曾將全世界推向核戰的邊緣。
1959年元旦,卡斯楚揭竿起義成功地推翻獨裁統治的巴蒂斯塔(Fulgencio Batista)政權,完成了一場被譽為人類歷史上充滿浪漫色彩的「馬背上的革命」,隨即與美國尋求合作和交涉斡旋不成後,轉向對立且逐步建立社會主義政權。在拉丁美洲發展史上,古巴大革命始終是影響歷史的重要扉頁,尤其是勾勒了拉丁美洲發展的路徑圖-相對於美國把資本主義民主推向國際化,卡斯楚對外輸出了游擊戰革命。
卡斯楚革命後所從事的社會改革,鼓舞和引導拉丁美洲左派人士,燃起了拉丁美洲孤獨百年之後的一絲希望,於1970至1990年間,從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到尼加拉瓜等國相繼以游擊戰革命相繼投入革命行列,此後1998年委內瑞拉、2006年波利維亞、厄瓜多爾和尼加拉瓜的向左轉,也都深受其影響。
加勒比海明珠
和台灣同樣有北回歸線經過的古巴,在西班牙殖民時期被譽為「加勒比海明珠」,橫亙在南北美洲間,有如一把開啟美洲的鑰匙。1492年哥倫布發現古巴,1915年西班牙人在哈瓦那建城,之後揮軍西進墨西哥、北伐美國佛羅里達、南征南美洲,以不到30年的時間殖民統治拉丁美洲大半江山,也埋下古巴在後續的幾百年淪為歐美紛相爭奪的滄桑史。
古巴位處墨西哥灣出入加勒比海的咽喉,自古兼具軍事和商業重要戰略地位,在西班牙殖民約400年間,曾有英國短暫佔領和海盜襲擊。進入20世紀則有美國干涉內政和扶持親美的獨裁政權。卡斯楚和他所力行的社會主義,或許就是古巴悲慘命運交響曲下的歷史必然,殖民帝國的壓榨是革命的養分,獨裁政權的腐敗埋下導火線,吹響了革命的進行曲和凱歌,翻身以安身立命的思想為古巴成為堅定社會主義國家的精神支柱。
現代史的古巴受到全球矚目,全因卡斯楚。以一位強人之姿在美國後院搞對立和對抗而不鬆懈,他像古巴地形貌似鱷魚一樣的個性,生性不好惹。歷史上著名的豬(玀)灣事件(Bay of Pigs Invasion),是美古關係惡化的關鍵。1961年4月,美國策動流亡於美的古巴人回鄉入侵古巴行動失敗,是為甘迺迪(John F. Kennedy)政府在國際政治和軍事的嚴重失誤,把古巴推往蘇聯共產主義陣營懷抱,並導致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Cuban Missile Crisis),美古關係陷入冰凍期,並將世界推向核戰爆發危機的邊緣。電影《驚爆13天》(Thirteen Days)把美國如何因應差點導致全球核戰危機的驚險一幕在螢幕上呈現。
美蘇各自撤回導彈後,美國宣布不再對古巴進行任何入侵行動,但謀殺卡斯楚的行動卻不曾停止,高達638次的暗殺,讓他常在國內外演講時自嘲「若暗殺後還可以存活列入奧運比賽,我一定可拿金牌。」他與美國11位總統鬥智兼鬥勇,縱使美國採取各種經濟封鎖和禁運手段,仍無法完制這位強人和他所領導的古巴頑抗地以社會主義和美國對抗,一個芒刺在背的心頭大患始終讓美國揪心痛楚煩惱,也是他頗引以為豪的。
卡斯楚為古巴創造高水準的人類發展指數
卡斯楚最令人激賞的政績是教育、醫療和消滅飢餓。從1961年起致力掃除文盲,至今古巴青年文盲率接近零,為其他眾多拉丁美洲國家無法競比。教育政策主張讓所有學生有均等機會接受教育,因此實施各級教育都是免費,同時也建立了超過50所的大學。在醫療上,目前全世界只有古巴實行全民免費醫療,任何國民在看病時均無需繳納任何各種醫療費用。古巴政府將醫生和醫療設備送下鄉間,服務過往沒有醫療服務地區,每年投入的醫療資源占GDP的10%,平均每163人擁有一名醫師、120戶享有一名家庭醫生,長期的醫療資源投入,大幅提高古巴人民的平均壽命達78.3歲,且有效降低嬰兒死亡率,約為5‰,為拉丁美洲國家最低。
讓人無法想像的是,高度的醫療水準和公共健康統計數據優於其敵對的美國,並吸引了外人慕名組醫療旅遊團到古巴接受治療。古巴利用這項優勢派遣醫生到第三世界工作,並將萬名醫生送到委內瑞拉,償還從該國進口石油的費用。同時,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指稱,古巴是目前是拉丁美洲世界裡唯一完全消除飢餓的國家。這三項成就,讓古巴多年來一直維持在高水準的人類發展指數。
作為一個極具非凡魅力(charisma)的領袖,卡斯楚吸引許多作家和知識份子支持。如在拉美國家地緣中,獲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百年孤獨》作者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阿根廷的小說家戈塔扎(Julio Gortazar)和墨西哥小說家菲恩德斯(Carlos Fuentes)。歐洲的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Jean-Paul Sartre)和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以及具葡萄牙共產黨員的諾貝爾獎得主薩拉馬戈(José Saramago)等也都是卡斯楚好友。此外,美國導演史東(William Oliver Stone)也曾多次以紀錄片方式進行與卡斯楚訪談,如《指揮官》(Commander)以及《尋找卡斯楚》( Looking For Fidel),並建立了堅定的友誼。
即使美國想要把古巴變成世界孤島,卡斯楚卻積極瞭解他所處的世界,每天閱讀超過200頁由幕僚所提供的世界政治經濟等廣泛資訊,以及透過閱讀擴展對於世界的認識並促進思考的啟蒙,以至於他常常隨口演講便是數個小時,不但有內容深度還兼具笑點連連。他是長時演說的締造者,1960年在聯合國大會演說長達4小時29分,被列入金氏世界紀錄,1968年再以長達12小時演說創新紀錄。
卡斯楚留給古巴「最黑暗的遺產」
視野的遠見和思考的高度除了經驗之外,是閱讀和思考而來的。卡斯楚從人生三分之一時光在哈瓦那度過、以《老人與海》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書本中獲益不淺。卡斯楚曾說他透過海明威學習歷史和戰略。《喪鐘為誰而鳴》小說授以他「以少勝多」和「游擊拼正規」 的信心和致勝門道,他從一個狙擊手埋伏在一個隘口注視著即將逼近的騎兵隊的小說情節,讓他領悟到有地利的位置將可開創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道理。此等諸多啟蒙引導了革命的戰略,也創造了影響20世紀的歷史。
然而無疑地,卡斯楚推翻獨裁統治,自己也沒有跳脫這個圈套。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表示,箝制言論自由,是卡斯楚留給古巴「最黑暗的遺產」。人權和鎮壓異議人士也是國際社會對卡斯楚最多非議之處,許多人認為他是極權而殘忍的獨裁者。
不管你喜不喜歡卡斯楚,如何評價他,他終究在20世紀的政治和歷史難以抹去。卡斯楚曾經引用古巴民族英雄和詩人荷西‧馬蒂(Jose MartI)的詩句表示「世上所有的榮光,大小不過一顆玉米粒」。卡斯楚或許不在意世人評價,但他曾於革命未竟成功前的審判大聲辯說「歷史終將判我無罪」。可以肯定的是,歷史會給他一個定位,當然是歷也會正反評價這麼一位叱颯風雲的世紀強人。
再見,卡斯楚!我們是在告別一個年代嗎?或者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新的年代?沒有卡斯楚的後卡斯楚時代是否會進入「歷史的終結」,頗值得關注。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推動的美古關係正常化,在強人卡斯楚的離世和狂人川普(Donald Trump)的到來,面臨了重新架構的可能性,不只是時代的變遷或世代價值的差異,還有世界從理想主義進入現實主義和新保守主義時空軌道的牽引。
※作者為嘉義縣副縣長、政治大學EMBA、中正大學政治學碩士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